宜降火清金,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
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上升,而渴自止,此说亦可酌用。
一、中消火证,以善饥而瘦,古法直以调胃承气汤及三黄丸之类主之。然既以善饥,其
无停积可知,既无停积,则止宜清火,岂堪攻击,非有干结不通等证而用此二剂,恐非所宜
。若其果属胃火,别无虚证,则三补丸、玉泉散、白虎汤及抽薪饮之类,皆可择而用也。
一、下消证,小便淋浊,如膏如油,或加烦躁耳焦,此肾水亏竭之证,古法用六味地黄
丸之类主之,固其宜矣。然以余观之,则亦当辨其寒热滑涩,分而治之,庶乎尽善。若淋浊
如膏,兼热病而有火者,宜补而兼清,以加减一阴煎,或补阴丸、大补阴丸,或六味地黄丸
加黄柏、知母之类主之。若下消而兼涩者,宜补宜利,以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淋浊
而全无火者,乃气不摄精而然,但宜壮水养气,以左归饮、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火衰不能
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犹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无火而兼滑
者,当以固肾补阴为主,宜秘元煎、固阴煎及苓术菟丝丸之类主之。
一、三消证,古人以上焦属肺,中焦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固然矣,然以余
论之,则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腑,凡水亏证固能为
消为渴,而火亏证亦能为消为渴者何也?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
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
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之者矣。
阳虚之消,谓宜补火,则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槁禾得雨,生意归巅,此无
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余因消证多虚,难堪剥削,若不求其斫丧之因
而再伐生气,则消者愈消,无从复矣,故再笔于此,用以告夫明者。



<目录>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述古(共六条)

属性:《巢氏病源》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
,石气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复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
燥,故上为饮水,下为小便不禁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因热气留于经络,血涩不行故成痈
脓。
陈无择曰∶消渴属心,故烦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饮,诸脉软散,皆气实血虚也。消
中属脾,瘅热成则为消中。消中复有三∶有因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
,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溺为消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病至强
中,不亦危矣。消肾属肾,壮盛之时不禁,而纵欲房劳,年长肾衰,多服金石,真气既丧,
口干精溢自泄,不饮而利。经云∶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肾消,亦曰内消。
洁古老人曰∶能食能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治之,
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
东垣曰∶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
。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所谓口干饮水多
,食饥,虚瘅成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溺如
膏,所谓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治之。《总录》所谓未传能食者,必发痈疽
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谓不治之证。
丹溪曰∶消渴宜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者,多属不生津液,宜四物汤为主。上消者
,本方加五味子、人参、麦门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黄汁、人乳。饮酒人加生葛汁
。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
子之类,以滋肾水,当饮澡丝汤代茶。天花粉,消渴神药也。三焦皆禁用半夏,血虚亦忌用
,口干咽燥大便难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盐制之。
徐东皋曰∶消渴虽有数者之不同,其为病之肇端,则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
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鲜有也。凡初觉燥渴,盒饭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
。若有一毫不谨,总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



<目录>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下消不寐新按

属性: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