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 内消沃雪汤 又 归身 白芍 甘草节 黄 射干 连翘 白芷 贝母 陈皮 角刺 花粉 穿山甲 金银花 木香 青皮 乳香 没药各五分 酒大黄钱半 水酒煎。 东垣托里散 又 金银花 当归各二钱 大黄 牡蛎 花粉 角刺 连翘 朴硝各六分 赤芍 黄岑各四分 水酒煎。治胃痛方十三 肝气犯胃方 食痹 乌药汁七匙 枳壳汁五匙 白芍汁二十匙 木香汁五匙 灶心土一钱 炒砂仁三分 将二味煎汤,冲诸汁服。 二陈汤 因风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清中汤 因火 黄连 山栀 陈皮 茯苓 半夏 草蔻 甘草 加姜 桃仁承气汤 因瘀 沉香降气汤 因气 沉香 香附 乌药 砂仁 甘草 加盐 南星安中丸 因痰 剪红丸 因虫 雄黄 木香 槟榔 三棱 莪 @贯仲 乾漆 陈皮 大黄 大柴胡汤 圈食 理中汤 虚寒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叁术散 因虚 栀萸丸 因实 仓卒散 劫药 山栀四十九个连皮炒 大附子一个炮去脐为粗末 水一杯,酒半杯,煎七分,入盐少部服,加川芎一钱尤妙。 此方能治气自腰腹间挛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冰冷垂死者。 愈痛散 劫药 五灵脂 元胡索 莪 @良姜 当归 等分为末,每二钱,淡醋汤调服。 此方兼治急心痛。

  霍乱源流 霍乱,胃虚病也。《内经》有水湿火热,肝木胜土,厥气上逆之不同,推而广之,风寒暑毒之由於外因,饮食郁结之由於内因者,皆能致病。其症心腹胀痛,呕吐泄泻,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吐,先腹痛则泻,心腹俱痛则吐泻交作,或手足冷,或自汗,甚而转筋入腹则死。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於夏秋,阳热外逼,阴寒内伏,使人阴阳否隔,卒然而病。偏於阳者多热,偏於阴者多寒。治法惟以祛脾胃之湿为主,复察所感诸邪之气而散之。然脾胃有虚实,感邪有阴阳,尤当熟审,向来论治者不一,须叁究而归於的是:如刘河间主火热。孙思邈主饮食积。朱丹溪极赞为先哲谛论,而复申其说,以为内有积,外有感,阳不升,阴不降。张子和主风、湿、 三气合而为邪,其意以湿土为风木所情A又为炎暑蒸郁,故呕吐者暑热之变,泄泻者土湿之变,转筋者风木之变。李士材兼主湿热风暑虚实而分别治之。罗谦甫专主气不和,故以地浆为治,使气和而吐泻自止,其法最妙。古复庵则随病之缘感,人之虚实,分晰施治,而大旨则重痰,故其法必用苏合丸以通否塞,次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吞来复丹以控痰涎;若泻已甚,不用来复丹;泻而不吐,胸膈痞闷,必用浓盐汤探吐;不论已末吐,并服藿香正气散,间服苏合丸;吐而不泻,心腹大痛,频欲登圃,苦於不通,则以木香、枳壳煎汤饮之;若隔而不下,仍须来复丹引导下行;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逆冷,或发热烦躁,揭去衣被,此并非热,由内虚阴盛也,则用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俱冷服;霍乱已透,馀泻未止,腹有馀痛,一味扁豆叶煎服。按罗古两家之法,诚能得治霍乱之三昧者,医者遵守之可也。然其病因,亦有当细审者:手足厥逆,气少神清,不渴不热,小水清白,因於寒也(宜四逆汤加盐少部;)身热烦渴气粗,口苦齿燥,小水短赤,因於暑也(宜黄连香茹饮冷服;)四肢重着,骨节烦疼,胸膈满闷,因於湿也(宜除湿汤;)腹痛下浊物,因於多食寒冷也(宜六和汤倍用藿香,加木香、紫苏;)腹痛不可近,因於食积停滞也(宜香砂枳 Y加木香、蔻仁;)心胸迷闷,气结不舒,因於七情内郁也(宜七气汤;)霍乱而兼转筋,因於肝木克脾土也,却与肝经血虚转筋不同(宜平胃散加桂枝、木瓜、柴胡。)以上皆霍乱之兼证所形,即其兼证,遂可知其所感以为治也。总之,邪在上必当吐,即已吐,仍使吐之,以提其气(宜盐汤探吐法。)邪在下,必当泻,量其人之气禀,病之轻重以投药(宜於霍乱药中加大黄。)至霍乱已,只须米汤调养,慎勿便与谷食。若吐泻过多,四肢逆冷,不省人事,急用制南星末三钱,姜五片煎极热服,一服可救,或半夏末姜汁服,或白矾一钱沸汤下亦效,然後以药治之(加味姜附汤,)虽至几死,但有一点胃气存者,亦可救(先用前南星末等法,再服回生散。)又如吐泻既多,津液暴亡,以至烦渴引饮不止(宜麦门冬、茯苓白术散。)又如吐泻後虚烦不得眠(宜既济汤、叁胡三白汤,)皆宜察治。至如霍乱後阳气衰绝,或遗尿不知,气脱不语,膏汗如油如脂,燥欲食水,四肢不收,或脉微细而舌卷囊缩,皆属死候。说霍乱轻者,手足温和,脉来洪大,自然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