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使脾肾之气交通(宜神二神丸空心盐汤送下,)则水谷自然克化,而此患除。

  【脉 法】 《灵枢》曰:病泄脉洪而犬者为逆。《素问》曰:泄而脱血脉实者难治。《正传》曰:泄泻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医鉴》曰:泄泻脉多沉,伤风则浮,伤寒则沉细,伤暑则沉微,伤湿则沉缓。《回春》曰:泻脉多沉,沉迟寒促,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泄泻症治】 经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入六府,阴受入五脏。入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喁吁;入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又曰:大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又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忡景曰:大肠有寒,则多 溏,有热则便肠垢。《入门》曰:肠垢,言湿热滞於肠中,故亦曰滞下。又曰:凡泄皆兼湿,初宜分利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举,必滑脱不禁,然後用涩药止之。又曰:治泄补虚,不可纯用甘温,甘则生湿,清热亦不可用太苦,苦则伤脾,惟淡渗利窍为妙。济生曰:治泻之法,先当分利水谷,车前子煎汤调五苓散,次则理正中焦,理中汤、治中汤治之,二汤不效,然後方可断下,用固肠丸、石脂馀粮丸。《正传》曰:治泻诸药,多作丸子服之。《原病》曰:泄症,凡谷肉消化,不论色及他症,便断为热。夫寒泄而谷肉消化者,末之有也;或火性急速,传化失常,完谷不化,而为飧泄者,间亦有之。仲景谓邪热不杀谷,然热得湿,则为飧泄也。《医鉴》曰:暴泻非阳,久泻非阴,通治用三白汤及燥湿汤、辰砂益元散。

  【泄泻宜升阳】 东垣曰:暑月淋雨,人多泄泻,乃湿多成五泄也。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当以淡渗之剂利之。然客邪寒湿之生,自外入里而甚暴,若用利小便药,则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滋以升阳之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升麻各一钱半,防风、炙甘草各一钱,煎服,即愈也。

  【泻与痢不同】 丹溪曰: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痢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殊,而皆里急後重,逼迫懔懔,赤白交下为异。

  【久泄成痢】 《集咯》曰:太阴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久则传变而为脓为血,是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後泄,是肾传脾,谓之微邪,故易愈。《灵枢》曰:腹鸣而满,四肢清而泄,脉大,是逆也,不过十五日死。又曰:腹大而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逆也,不及一时死。《脉经》曰:飧泄脉大,手足冷,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便 色】 《灵枢》曰:肠中寒,则肠鸣飧泄,热则出黄如靡。东垣曰:泻白为寒,青黄红赤色皆热也,或以青为寒者误也。伤寒少阴病了利纯青水者热在里也,利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或赤者热之甚也,色黑火热亢极,反兼水化也。《入门》曰:湿多成五泄,如水倾下也。治泄泻方三十四 平胃散 风泄 苍 @厚朴 陈皮 甘草 六一散 热泄 滑石 甘草 胃苓汤 又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附子理中汤 寒泄 附子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闪君子汤 虚泄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四苓汤 濡泄 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 升阴除湿汤 又 苍术 柴胡 防风 羌活 神q 陈皮 猪苓 泽泻 麦芽 升麻 炙甘草 胃风汤 泄 人叁 白 @茯苓 当归 白芍 肉桂 香茹汤 脾泄 香茹 厚朴 黄连 扁豆子 桂苓甘露饮 暑泄 滑石二两 赤苓 泽泻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一两 白术 肉桂 猪苓各五钱 每末一钱加蜜汤下。 浆水散 暴泄 半夏二两 炮姜 肉桂 附子 炙甘草各五钱 良姜二钱半每末五钱,煎服。 大承气汤 小肠泄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去芒硝,即小承气汤。 黄连解毒汤 又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 芍药柏皮丸 又 黄连 黄柏 当归 白芍 八正散 大瘕泄 瞿麦 扁畜 木通 山栀 车前子 大黄 滑石 甘草 灯心 治中汤 食泄 人叁 白术 甘草 生姜 青皮 陈皮 二陈汤 痰泄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吴茱萸汤 又 吴萸 生姜 人叁 大枣 车前子汤 水泄 厚朴 泽泻 车前子 黄芩芍药汤 火泄 黄芩 芍药 甘草 玉龙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