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难经》曰∶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以脉随呼吸而行,故言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外为阳,内为阴。《内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是出以候外,入以候内。疾为有余,有余则实;
迟为不足,不足则虚。来疾去迟者,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曰内虚外实;来迟去疾
者,阳不足而阴有余,故曰内实外虚。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患若发热,身
体疼,病患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赵本有“若”字)表有病者,脉当
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望以观其形证,问以知其所苦,脉以别其表里。病苦发热、身疼,邪在表也,当卧不安,而脉浮数。今病患
自卧,而脉沉迟者,表邪缓也,是有里脉而无表证,则知表邪当愈也。
假令病患云,腹内卒痛,病患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
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腹痛者,里寒也。痛甚则不能起,而脉沉细。今病患自坐,而脉浮大者,里寒散也,是有表脉而无里证也。
则知里邪当愈。是望证、问病、切脉三者相参而得之,可为十全之医。《针经》曰∶知一为上,知二为神,知
三神且明矣。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患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患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发热、烦极,则不能静卧。今向壁静卧,知热已去。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 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赵本
医统本皆作“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诈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惧,则愈。医者意也,此其是欤?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阴阳不相引,则病;阴阳相引则和。是欠者,无病也。
脉之,呻者,病也。
呻,为呻吟之声,身有所苦,则然也。
言迟者,风也。
风客于中,则经络急,舌强难运用也。
摇头言者,里痛也。
里有病,欲言,则头为之战摇。
行迟者,表强也。
表强者,由筋络引急,而行步不利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和也,故坐而喜伏。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内经》曰∶腰者,身之大关节也。腰痛,为大关节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脚,以缓腰中之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心痛,则不能伸仰,护腹以按其痛。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
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至春分之时,伏寒欲发,故云今月之内∶欲有伏气。
假令伏气已发,当须脉之,审在何经。得脉微弱者,知邪在少阴,少阴之脉,循喉咙,寒气客之,必发咽痛;
肾司开阖,少阴治在下焦,寒邪内甚,则开阖不治,下焦不约,必成下利。故云∶虽尔咽痛,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赵本无“病”字)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恐怖者,血气不足,而神气弱也。脉形似循丝,累累然,面白脱色者,
《针经》曰∶血夺者,
色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是知恐怖,为血气不足。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赵本医统本皆无“其”字)唇口干燥也。
涩为阴,虽主亡津液,而唇口干燥,以阴为主内,故不饮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者,羞也。愧则神气怯弱,故脉浮,而面色变改不常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赵本无“者”字)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
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菽,豆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
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
举指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分,以候脏气。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赵本注∶“一云按投”)者,肾
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下利不见脉,则冷气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