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吐之。”注∶“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一条。
病胸上诸实,(赵本注∶“一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
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者,邪在下,
按之气下而无涎唾,此按之反有涎唾者,知邪在胸中。经曰∶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
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是上实也,故可吐之。《玉函》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
按∶赵本此处有∶“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一条。
宿食,在上脘(赵本作“管”)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病患手足厥冷,(赵本作“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
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此与第六卷厥阴门瓜蒂散证同。彼云,脉乍紧,此云脉乍结,惟此有异。紧为内实,乍紧则实未深,
是邪在胸中;结为结实,乍结则结未深,是邪在胸中。所以证治俱同也。



<目录>卷九

<篇名>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属性: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
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赵本有“则”字)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咽燥鼻干者,肺属金主燥也;头眩心悸者,肺主气而虚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之动也。下之损脾而肝气益胜,复行于脾,故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也。虽有身热,
以里气不足,故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心之动也。下之则伤胃,内动心气。心为火主热,《针经》曰∶心所生病者,掌中热。肝为
脏中之阴,病则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作表热里寒也;心为脏中之阳,病则身上浮
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作表寒里热也。二脏阴阳寒热,
明可见焉。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肾之动也。下之则伤脾,肾气则动,肾寒乘脾,故有腹满、头眩、下清谷、心下痞之证也。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胃已不和也。下之则闭塞之邪为上轻,复伤胃气为下重,至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
下利日数十行,知虚寒也。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赵本作“齐”)握热。
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下后里虚,表热内陷,故发微热。厥深者,热亦深,亡
脉厥者,则阳气深陷,客于下焦,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虚家下之为重虚,内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阳气未竭,而
犹可愈;恶水者,阳气已竭,则难可制。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虚家下之是为重虚。《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此者,是中工所害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
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
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内经》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肺感微寒为咳,则脉亦微也。下之,气下咳虽
止,而因利不休,利不休则夺正气,而成危恶。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者,里
气损也。颈背相引,臂为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如冰者,表气损也。表里损极,至阴阳俱脱,
眼睛不慧,语言不休。《难经》曰∶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阴阳脱者,应不能食,而谷多入者,此
为除中,是胃气除去也,口虽欲言,舌不得前,气已衰脱,不能运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医统本作“亡”)血,浮
为虚,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