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可更发汗,与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赵本有“血亡”二字)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医统本作“里申”)又汗,则表里俱虚。阳主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燥(医统本作“躁”)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

  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无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赵本作切,八片。味辛热)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虚寒大甚,是以辛热剂胜之也。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汗后,身疼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荣血不足也。经曰: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又曰: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赵本“主之”作“方”)

  发汗后喘,当作桂枝加浓朴杏人汤,汗出则喘愈,今汗出而喘,为邪气拥甚,桂枝汤不能发散,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有大热者,内热气甚也;无大热者,表邪必甚也。与麻黄杏子(医统本作“人”)甘草石膏汤,以散其邪。

  麻黄杏人(赵本作“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 杏人(人赵本作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石膏(半斤,碎,绵裹。味甘寒)

  《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风气通于肝,风邪外甚,故以纯甘之剂发之。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赵本无“先”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 。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与桂枝甘草汤,以调不足之气。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肾之积,名曰奔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下,为肾气逆欲上凌心。今脐下悸为肾气发动,故云欲作奔豚。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降肾气。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五枚,擘。味甘平) 桂枝(四两,去皮)

  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煎用甘烂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为实。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知非里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与此汤和脾胃而降气。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浓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斤,赵本医统本并作“升”,洗。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医统本有“甘”字,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浓朴之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