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伤冷之病,乃中 之变证也。喻氏谓无形之热伤肺,则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救之;有
形之湿伤肺,则用瓜蒂汤救之;各有所主也。
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
,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成聊摄曰∶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 也。脉弦细芤迟
者,中暑脉象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
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里有热也。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喘喝不止,故前
板齿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阳气外虚,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
,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王梦隐按∶即前齿燥一端,已为热炽津枯之候。虽身重恶寒,岂可再投清暑益气、五苓、藿香正气等辛温
燥烈以重劫其阴乎。东垣虚谷之言,误人不少。
又按∶观汗火下三禁,则虽未立方,而甘凉撤热存津之当用,已不言而喻矣。赵氏、方氏拟用白虎加人参
法,殆从三阳合病比例而出,似亦近理。
沈尧封曰∶此条言精气素亏而中 者。



<目录>卷上

<篇名>附注仲景兼感湿温证治各条

属性: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沈尧封曰∶伤寒既以头痛、胃实等项分六经,即以汗字判
风寒,渴字认燥热,小便不利认湿气,纵横辨别,邪无遁形矣。学人当于此等处,着实留心。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倪冲之曰∶此湿家为病之总纲也。前条湿在关节而疼,故曰痹。此则一身尽疼而表有热,故成氏谓之在经
。熏黄与橘子黄,同是湿热;彼以热胜者黄而明,此以湿胜者黄而晦,宜茵陈五苓散。王海藏以熏黄为阴黄,
盖既湿胜,则次传寒中,小便自利者有之(王梦隐按∶此由治病者,但清其热,不治其湿所致),宜术附汤。
沈尧封曰∶丹溪云∶如造麴然,湿热郁久则发黄也。
王梦隐曰∶湿热发黄,名曰黄瘅,皆是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其余所因甚多∶有谷疸,酒疸,女劳
疸,黄胆,黄汗,及冷汗、便溏、气虚之阴黄,身面浮肿、睛白能餐、劳倦之弱黄,神志不足、猝受恐吓、胆
气外泄之惊黄,肝木横肆、脾胃伤残、土败而黄色外越之痿黄;皆与暴病不同,不可概目为湿热病。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王梦隐曰∶胸中有寒之寒字,当作痰字解。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苔。其津液为痰所阻,故口燥烦。而痰饮
乃水之所凝结,故虽渴而不能饮也。
尤在泾曰∶寒湿在表,阳气不得外通,而但上越,故头汗背强,欲得被复向火也。是宜用温药以通阳,不
可用攻药以逐湿。乃反下之,则阳更被抑,而哕乃作矣。或上焦之阳不布而胸中满,或下焦之阳不化而小便不
利,随所伤之上下而为病
也。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热,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状,实非苔也。盖下后阳气陷于下,而寒湿聚于上,于是
丹田有热而渴欲得水,胸中有寒而复不能饮,则口舌燥烦而津液乃聚耳。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尤在泾曰∶湿病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利小便。苟非湿热蕴积成实,未可遽用下法。额汗出微喘,阳已离
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阴复决而下走∶阴阳离决,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谓阳上浮而阴不下济也,
亦通。
王梦隐曰∶张石顽云,由此推之,虽额汗微喘,若大小便不利,则阴气未脱而阳之根犹在也。虽大小便利
,而无额汗微喘,则阳气不越,阴之根犹在也。阴阳不至离决,尚可随其虚实而救之。至于下利不止,虽无喘
汗阳脱之候亦死。又小便反闭,而额上汗出者谓之关。经云∶关格不通,头无汗者可活。有汗者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
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
去也。
汪谢城云∶古人即表汗,亦有节度如此;奈何今人动发其汗,且逼令其多耶?此与伤寒论桂枝汤后注,可
以互参。
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晕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
塞,内药鼻中则愈。
章虚谷曰∶此所谓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