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四

<篇名>周痹篇第二十七

属性:马云。痹病之痛。随脉以上下。则周身而为痹。故名。此篇当与素问痹。论参看。
\x此痛在血脉之中邪\x 张云。邪、耶同。
\x 痛之时 不及定治\x 甲乙。 、作蓄。张云。 痛动而痛也。间不及下针。即不及定治之谓。言移易
之速也。简案、马融、广成、颂疏、越蕴 注。 、蓄通。蕴 、犹积聚也。盖 痛谓聚痛也。言其间时痛瘥。
不及下针。方其聚痛之时。痛剧甚。不及定治。倏忽而痛止也。
\x此众痹也 非周痹也\x 马云。众痹者病在一处。则痛亦在一处。随发随止。随止随起。特以左右之脉
相同。故左可应右。右可应左耳。非能周身而痛也。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或随脉以下。非比众痹
之在于左右。各当一处者之有定所也。张云。各在其处。谓随聚而发也。不能周遍上下。但或左或右。更发更
休。患无定所。故曰众痹。能上能下。但随血脉而周遍于身。故曰周痹。非若众痹之左右移易也。志云。痹者
风寒湿邪。杂合于皮肤分肉之间。邪在于皮肤。血流溢于大络者。为众痹。在于分肉而厥逆于经脉者。为周痹。
帝以上下左右。血脉分肉。概而问之。然虽总
属于阴阳血气。而有皮肤肌肉之浅深。经脉络脉之缪处。故伯有周痹众痹之分焉。简案、楼氏纲目云。行痹即
走注疼痛。而其方载历节诸方。以本节文列于其后。知楼氏以众痹周痹。为历节风也。
\x以过之\x 甲乙过、作通。注。一作遏。下同。张云。过者去之之谓。志云。过者使邪气过在分肉皮肤
以外出。
\x以脱之\x 张云。脱者拔绝之谓。先刺以过之。去其标也。后刺以脱之。拔其本也。
\x黄帝曰 善 此痛安生\x(止)\x命曰周痹\x 楼氏移此一节于上文更发休也。下云。周痹当作众痹。夫周痹
邪在分肉血脉。今云邪独居分肉之间。而命曰周痹者。是众痹之误为周痹也明矣。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者
所谓更止更居也。痛解则厥。厥则它痹发者。所谓更发更起也。自黄帝曰善此痛安生。至此一百十四字。元误
在后刺其下以脱之上。今移于此。且删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九字。张云。九字乃下文之误。复于此者今删去之。
邪气客于肌表。渐入分肉之间。则迫切津液而为汁沫。沫得寒则聚而不散。故排裂肉埋为痛。痛则心注其处。
故神归之。神归即气归也。气归则热。热则寒散而痛暂解。然其逆气仍在。故痛虽解而厥未除。则别有所聚。
故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他痹发矣。真气不能周。即气闭不行也。故曰痹者闭也。志云。帝曰。善。余已
得其意矣。此句宜衍。当以下文接上节。简案、马得其意矣。下注云。缺。岐伯曰非也。周痹诸方。见于圣济
总录二十卷中当参考。
\x其下之六经\x 甲乙作上下之大经。
\x其 坚 转引而行之\x 甲乙作其 紧者。转引而行之。马云。其行螈且坚者。乃转引而行之。张云。
其螈坚转者。 急转筋之谓。当针引其气而行之也。简案、志注同。马乃
与甲乙符矣。今从之。
\x九者 经巽之理\x 马云。九针为用最大。故叹九者乃至恒至顺之理。凡十二经之病。不可不用者也。
张云。意者病之情也。事者治之法也。九者针也。巽者具也。言其意其法在乎九针。而经具其理。凡十二经脉
阴阳之病。无不尽于是也。志云。经当巽顺之理。所以明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简案、巽训顺见于易疏。巽、
具也。出说文。



<目录>卷四

<篇名>口问第二十八

属性:\x辟左右\x 马云。辟、 同。孟子云。辟土地。张云。此下十二问。既非风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内
伤。论不在经。所当口传者也。故曰口问。
\x欠\x 马云。欠、音牵。江左谓之呵欠。张云。欠者张口呵吸。成伸辟展腰。以阴阳相引而然也。夫
阳主昼。阴主夜。阳主升阴主降。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
故人于欲卧未卧之际。欠必先之者。正以阳气将入阴分。阴积于下。阳犹未静。故阳欲引而升。阴欲引而降。
上下相引而欠出生也。今人有神疲劳倦而为欠者。即阳不胜阴之候。
\x阳气尽\x(止)\x寤矣\x 张云。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
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
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吴玄纲曰。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者魂强。寐久者魄壮。魂强者生之徒。
魄壮者死之徒。是皆阴阳盛衰之义。
\x泻足少阴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