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言周遭之数。经、言直过之数。余准此。平人绝谷篇
曰。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x小肠\x(止)\x长三丈三尺\x 难经、甲乙。作二尺。马云。小肠上口。胃之下口。小肠后附于脊。从左环回周
叠。积其所注之物。以入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计环十六曲。大四寸。径口八分分之小半。即半分也。
其长三丈三尺。张云。其下口注于回肠者。外附近于脐上一寸。当水分穴处是也。
八分分之小半。言八分之外。尚有如一分之少半也。余仿此。志云。小半者。七分半也。简案、史项羽纪。汉
有天下大半。韦昭注云。凡数三分者二为太半。一为小半。四十二难杨注亦云。三分有二为太半。有一为小半。
由此推之。分之少半者三厘三毫有奇。寸小半者。三分三厘三毫不尽。寸之太半者。六分六厘六毫不尽也。则
张注似是。
\x回肠当脐\x(止)\x长二丈一尺\x 张云。回肠、大肠也。叶积、如叶之积。亦叠积之义。大肠上口。即小
肠下口。当脐左旋而下积广肠也。四十二难杨注云。大肠即回肠也。以其回曲。因以名之。简案、志云。径一
寸。寸之少半者。径一寸五分也。恐非。
\x广肠傅脊\x(止)\x长二尺八寸\x 马云。广肠者。直肠也。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之物。左环叶在脊之上下盘。
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太半。则是二寸七分也。张云。广肠、大肠下节也。亦名直肠。直肠居后。绕脊而下。
故曰傅脊。傅、布也。叶脊上下言。叠于脊之上下而至尾 也。辟、 同。以其最广。故云辟大八寸。志云。
广肠、肛门内之直肠。径二寸寸之太半者。径二寸七分半也。简案、傅脊。马释附脊。乃傅字之讹。张注难通。
\x肠胃所入至所出\x 张本。所、作初。张云。此总结上文自口而入。自便而出之全数。三十二曲。合小
肠大肠而言也。四十二难杨注云。据甲乙经言。肠胃凡长六丈四寸四分。所以与此不同。难经云。肠胃凡长五
丈八尺四寸者。甲乙经从口至回肠而数之。故长。此经从胃至肠而数之。故短。亦所以互相发明。非有谬也。
丁曰。前肠胃径围大小不同。其言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者。即是围径一也。小肠径八分。大二寸四分则是也。
今言二寸半。即分之少半。回肠径一寸
半。即大四寸五分。今言大四寸。即少五分也。广肠径一寸半。即大七寸五分。今言八寸。即有剩五分也。其
升斗寸尺者。先立其尺。然后造其升斗秤两。皆以同身寸之为法。以尺造斗。斗面阔一尺。底阔七寸。高四寸。
俱浓三分。可容十升。凡以寸为指节者。方一寸为两。十六两为斤。此制同身寸尺升斗之度。为人之肠胃斤重
长短之法也。



<目录>卷四

<篇名>平人绝谷篇第三十二

属性:\x精微 悍滑疾 下焦下溉诸肠\x 甲乙。作下溉泄诸小肠。张云。精微 悍滑疾。言水谷之精气也。下溉
诸肠。言水谷之质粕也。
\x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x 王文洁注四十二难云。分之少半。盖八分半也。合之太半。共六升三合六七勺也。
\x回肠大四寸 径一寸寸之少半\x 徐灵胎经释云。以围三径一之法约之。则大四寸者。径当一寸三分分之
少半。难经云。一寸半。疑误。
\x广肠\x(止)\x八分合之一\x 徐灵胎云。广肠大肠以下至肛门。受秽滓之处。俗名 肠。以其最广。故曰广肠。
按、广肠止云受谷。而不及水。义最精细。盖水谷入于大肠之时。已别泌精液。入于膀胱。惟糟粕传入广肠。
使从大便出。故不云受水多少也。此义诸家之所未及。简案、王文洁评林云。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者。盖言九
升三合八勺一抄也。此说似不必然。当考。
\x五丈八尺四寸\x 张云。乃止合肠胃之数。非若前篇总计唇口咽门而言也。
\x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x 四十二难作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徐灵胎云。灵平人绝谷篇云。九斗二升
一合合之
太半。乃为合数。而此数则与上文不符。未知何故。或传写之误。
\x血脉和则\x 诸本则、作利。当改。
\x神者水谷之精气也\x 志云。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
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谷之气也。
\x日再后后二升半\x 四十三难作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
\x七日而死者\x 马一龙农说云。盖此民之生。以食为天。而无谷气七日死者。其天绝也。王芳候云。
病患不饮食。七日不死者。米谷留积故也。盖留积则为病矣。简案、三斗五升。兼水谷而为言。则后亦兼大小
溲而言也。若唯谷二斗。而大便一日五升。则四日而尽矣。知所谓绝谷者。必兼水饮而在其中也。汉食货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