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并脱略而不言取此证而用彼药汗其所不当汗
何也若是可见仲景文法多如此学人必须反复详玩熟观其意其例自见则治不瘥矣故赵氏尝曰仲
景之书一字不同则治法霄壤读之者可不于片言只字以求其意欤幸相与勉焉



<目录>卷十四\寒门

<篇名>论伤寒杂病分二科

属性:王海藏云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是矣然犹未也吾谓治杂病亦有法疗伤寒亦有方
方即
法也法即方也岂有异乎要当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岂有二哉以其后世才智之不及古也所以分
伤寒杂病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亦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逮夫国家取士分科为七宜乎愈
学而愈陋愈专而愈粗也试以伤寒杂病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
内而之外者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其方法一也亦何必分之为二哉大抵
杂病之外不离乎表伤寒之内不离乎里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不易之法也剂之寒热温凉在其中矣
余风产二条目疾疮肿小儿等科各自专门无怪其工之陋且粗也是以知证不知脉知药不知源是岂
真知而全识哉耳熟目厌习坏多经涉久误合则病愈不契则疾甚所尝见所尝闻者粗有晓会其所未
尝见未尝闻者则有所不知也此继述而不及创物者远矣呜呼天之所锡其智识有限量故耶哀哉庸
夫以衣食迫以口舌争视学业如仇雠专妒忌为能干误人性命恬不知恤甘为忍人罔顾阴理其教之
有所失耶时世之有所俾然耶抑疾者之不幸而有所自致耶
谨按汉张仲景推充内经伤寒脉证论例立法虽因证传变而不离即病之伤寒也至宋之李有托
时世
之异乃别立方用参苏藿香正气之类而遗即病之伤寒使世俗因之往往失仲景意况与杂病分二科
专伤寒者尚不能备晓其通变主杂病者而不能遍识其仿佛宜乎其教之乖误为疾之不幸使人不能
无憾恨也噫仲景推充内经大法可谓无穷之惠人犹不知其例三百余法备即病伤寒之传变宋医所
论为时气变法非真伤寒也故其方不多且病从外而之内者不离乎风寒暑湿其间传变者余伤寒皆
轻从内而之外者不离乎内伤七情其间坏异者非
伤寒之重故有轻重不同因分二科大抵学人要于诊候之际辨内外之感伤寒表里之轻重杂病伤寒
脉证所异伤寒杂病治法不殊不殊者杂病之外不离乎表伤寒之内不离乎里所异者伤寒从外而之
内杂病从内而之外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六气推充乎剂张杂病融会乎诸氏万法归吾一心一心
贯乎万法不致得此而失彼为二科之分遗乎世之识诮也



<目录>卷十四\寒证治法

<篇名>发表之剂

属性:麻黄汤治伤寒恶风寒发热身疼无汗
麻黄(六钱) 桂枝(四钱) 甘草(炙二钱) 杏仁(二十个)
上 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太阳经药也
葛根汤治伤寒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下利
葛根(四钱) 麻黄 生姜(各三钱) 桂枝 芍药(各二钱) 甘草(炙二钱) 大枣(三枚)
上 咀水煎如法服之
按此出太阳例阳明药也
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发热潮热脉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钱) 黄芩 人参 白芍(各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
柴胡(四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服
按此出太阳例少阳经药也
桂枝汤治伤风寒发热自汗鼻鸣干呕者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出太阳例太阴经药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感寒脉沉或微细反发热或但欲寐者
麻黄 细辛(各四钱) 附子(炮二钱半)
上 咀水煎
按此少阴经药也
当归四逆汤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各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钱)
上 咀水煎
按此厥阴经药也以上六经治寒之例随脉证加减变法自有仲景论例兹不详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半) 大枣(二枚) 杏仁(十二个)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阴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以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
表解
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人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又表里变误详见
小儿门葛根升麻汤下
谨按伤寒与夫时行寒疫皆宜从仲景以上法然立春以后立秋以前非有时行暴寒而致病者宜
从韩
祗和法较脉证治之元戎云韩氏十四药以经络求之各有部分轻重缓急自有所宜运气加临各极其
当因时在其中矣不必分至之远近寒暑之盛衰而谓之因时也但方世俗罕用今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