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钱) 白芍 陈皮 前胡 当归 附子(炮) 人参(各一两) 白术 木香 浓朴
(炒) 良姜(各三钱) 吴茱萸(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入枣三枚水煎
天雄散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
厥逆其脉沉细而厥
天雄(一两炮去皮) 麻黄 当归 白术 半夏(各半两) 川椒(一钱) 肉桂 浓朴(各
一两) 生姜 陈皮(各二钱)
上为粗末每五钱入生姜枣煎取汁
按以上二方表里气血药也出太阳例兼看后两感法



<目录>卷十四\寒证治法

<篇名>发表攻下之剂

属性:桂枝加大黄汤治寒邪传里为大满大实痛关脉实者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白芍(四钱) 甘草(二钱半炙) 大黄(一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太阳例药也邪虽已传寒未变热故用此攻下然既传之后邪已变热而用和解下热诸法则
不用温剂矣故大柴胡等汤详见热门及本论例兹不备录



<目录>卷十四\寒证治法

<篇名>和解之剂

属性:柴胡姜桂汤治寒热自汗
方见热门
小柴胡汤治伤寒潮热而呕
按此并少阳例药也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二钱) 人参 半夏(各一钱半)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与以上三方解表里中上阴阳交错之剂伤寒论此法甚多宜随证选用



<目录>卷十四\寒证治法

<篇名>解两感之剂

属性:海藏大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己 防风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三钱)
知母 生地黄(各一两)
上 咀每半两水煎热服未解再服一二剂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法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然伤寒两感亦有兼风兼湿不同或表里俱虚俱实之异保命集云两感可治
者感
异气也使表中于风内伤于寒可治者宜加味小青龙汤表热内寒宜和解之此方宜治表中于风内有
热者则表湿里寒表寒里湿表里证俱见者宜扩充也大抵两感多表里俱虚是以易老曰当切脉逆从
知其吉凶两感之邪三阴三阳皆有之脉从阳可治从阴难治阳生阴死之谓也



<目录>卷十四\寒证治法

<篇名>阴毒外接法

属性:回生神膏治阴毒伤寒
牡蛎 炼粉 干姜(等分)
上为末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掩二乳取汗
代灸涂脐膏
附子 马蔺子 蛇床子 木香 肉桂 吴茱萸
上六味等分为末用白面相和生姜汁 成膏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贴之
阴毒伤寒四肢逆者
吴茱萸(不拘多少)
上为末温酒和匀生绢袋盛之热熨脚心令通畅愈若以为汤煎洗接四肢亦可
灰包熨法治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药者用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

灰热以帛包裹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如得利三两行或小便行或微似有汗
此阴气外出也
灸法(附灸法论)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治阴厥脉微绝者
石关一穴在脐下二寸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脏结不可攻者及阴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黑指甲青者宜灸百壮
阳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洁古曰烦满囊缩宜灸此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
壮治少阴吐利手足不冷反热脉不至者
按伤寒灸穴详见资生经故不备录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
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盖恐致逆也今附炙法于下
医学发明曰针经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
陷下
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
人宜灸KT 也为冬寒大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则肾主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若
太过则病固宜灸KT 此阳明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
经云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KT 也若将有
病者一概灸之岂不误哉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
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
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而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
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仲景伤寒例
按明堂针经各条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