苁蓉(四两酒浸) 巴戟 牛膝(酒浸) 泽泻 山
茱萸肉(各一两) 五味子(二两) 杜仲 菟丝子 熟地黄(各三两)
上石臼内杵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杨氏还少丹大补真气虚损肌体瘦弱
肉苁蓉 远志 茴香 巴戟 山药 枸杞子 熟地黄 石菖蒲 山茱萸 牛膝 杜仲
楮实子 五味子 白茯苓
上石臼内捣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机要牛膝丸治肾肝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筋缓不能自收持宜缓中此丸主之
牛膝(酒浸) 萆 杜仲(炒) 苁蓉(酒浸) 菟丝子 防风 葫芦巴(炒) 桂(减半)
补骨脂 沙苑蒺藜
上等分为细末酒煮猪腰子为丸每五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按此用防风以升发肝气非补肝也
地黄丸治阳盛阴虚肝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宜此养荣血肾气
苍术(泔浸) 熟地黄(各一斤) 干姜(春七钱夏半两秋七钱冬一两)
上石臼杵为末蒸枣肉为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至百丸诸饮下若加五味子为肾气丸述类像形
神品药也
按以上诸方少阴例药也盖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故古人立肾气丸法后世俗因之以补阳然阳
虚者亦有之但不可例为常补尔
谨按虚损之证其源虽多莫不因胃气元气不足致气虚血虚阴阳俱虚或房劳精竭荣卫弱而腑

气痿不能输养为疲极甚者变为劳瘵之疾但世俗处治昧此病机源委例用香燥或金石之剂往往误
人惟有宋钱仲阳建五脏虚方迥出前人之论我丹溪先生发挥局方之失示用补端绪言东垣所谓饮
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此实前人之所
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而地阴西北之人阳气易降东南之人阴气易升苟不知此
而徒取其法则于气之降者固可以获效而于气之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意此不可恃为
通行之法云人之虚者多是阴不足邵子谓天地自相根据附天根据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人
之形质有涯者也天癸绝后则形衰矣苟不益阴以内守则阳亦无得以发扬为健运之能是天失所根据
也而为飘散飞荡如丧家之狗耳阳既飘散则地愈失所附也形气不相根据附则死矣人其补养残衰伤
朽之质又何云哉斯论虚衰与东垣制法虽证不同实本乎内经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之
旨盖谓人之寿夭比之经论南北二方亦自微甚不等升阳之例当为活法滋阴之剂义亦是焉必求的
在之虚合病机而行其法如此与世俗不明造化之理概用温补者天地悬隔故于诸书补剂而不详录
学人审是则思过半矣



<目录>卷二十\积聚门

<篇名>诸经叙积之始

属性:黄帝针经百病始生第三云积者盖厥气生足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凝涩则寒气上入于
肠胃
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
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
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或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
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凝涩渗着而不去而成积矣
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见后方下云云)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
脾季
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
梁(云云)脾之积名曰痞气(云云)肺之积名曰息贲(云云)肾之积名曰奔豚(云云并见本文)
按滑氏本义曰越人之意盖以五行之道推其理势之所有者演而成文耳初不必论其情感亦不
必论
其远不远与其必然否也读者但以所胜传不胜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结为积观之则不以辞害志而思
过半矣
谨按越人论五脏积传受之本病也然针经又主络脉伤及饮食七情所致而论之可谓详悉然今
较之
积聚因饮食伤及七情而成者多且三因方于五积无主治引经况他书乎故具法不取今以东垣方附
于后



<目录>卷二十\积聚门

<篇名>脉法

属性:脉经曰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
下微
下关积在少腹尺积在气街脉出在右积在右脉出在左积在左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脉
来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食食即吐 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 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
肝积脉弦而细 肾积脉沉而急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 阳在胸中
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 也



<目录>卷二十\积聚门

<篇名>论积聚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