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
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此哮病之症也。
【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
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之脉】多见沉弦,沉数痰火,沉涩湿痰,沉迟寒饮,沉结顽痰。
【哮病之治】身发热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苏子饮、防风泻白散,佐以化痰之药
。身无热,无外邪者,消痰理气为主,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小半夏汤。伏痰留饮,结成窠臼,控
涎丹、滚痰丸,量情选用,然必气壮人乃可。
\x前胡苏子饮\x
前胡 苏子 枳壳 半夏 橘红 桔梗 甘草
\x伤风加防风\x 伤热,加薄荷、石膏。伤寒,加麻黄。身痛,加羌活。口干燥,
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x防风泻白散\x
防风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x二陈汤\x 见湿痰门。
\x三子养亲汤\x 见食积痰门。
\x小半夏汤\x 见支饮门。
\x控涎丹\x
甘遂 大干 白芥子
\x滚痰丸\x 见悬饮门。
哮症乃肺胃二经,痰火盘结,以其发作,则喉中有声,故知其病在肺。发作则不能饮食
,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结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发。发时如有表邪,用荆防泻白散,先
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后,宜节齐化痰丸,加枳壳,半夏,兼治肺胃。
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陈,则化胃痰。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肠之



<目录>卷二

<篇名>短气论

属性:秦子曰∶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呼吸慢而不流利,较之喘症而无促喝,若促促喝喝,
喘息抬肩,呼吸便利,则谓之喘而非短气矣。



<目录>卷二\短气论

<篇名>外感短气

属性:【外感短气之症】身发寒热,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壅滞之症也
【外感短气之因】感冒六淫之邪,初入肌表,传入于里,郁结不散,阻绝阴阳之道路,
则呼吸壅塞,而成短气,息不得接续矣。
【外感短气之脉】脉见浮紧,太阳寒邪。脉见洪数,乃是风热。脉若躁疾,燥邪所伤。
寸口脉大,邪壅于肺。右关弦长,邪在阳明;左关弦急,肝胆邪逆。
【外感短气之治】冒寒者,三拗汤。冒风者,防风泻白散。伤燥热,石膏泻白散、清肺
饮。脉促结,应宣通。脉沉伏,当升散。
\x三拗汤\x 见风痰门。
\x防风泻白散\x 即泻白散加防风。
\x石膏泻白散\x 即泻白散加石膏。
\x清肺饮\x
黄芩 山栀 薄荷 桔梗 甘草 连翘 杏仁 桑白皮 枳壳
大便结,加大黄。脉数口渴,加石膏、知母。



<目录>卷二\短气论

<篇名>内伤短气

属性:【实邪短气之症】身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胁肋作痛,不得仰
卧,其形似肿,此实邪短气之症也。
【实邪短气之因】或膏粱积热,或水饮停留,干碍清道,则实邪短气之症作矣。
【实邪短气之脉】或见沉伏,或见沉滑,或见沉弦,或见促结,脉不弦紧,乃为支饮。
【实邪短气之治】《金匮》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桂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
亦主之
饮也。又云∶咳逆倚肩,不得卧,小青龙汤,此治带表症者。以上《金匮》治痰饮停积诸经
之治也。若膏粱积热者,浓朴大黄汤。肝火上冲者,龙胆泻肝汤。肺热喘逆者,泻白散加知
母、石膏。胃火上升者,栀连二陈汤。水饮胁痛短气,名悬饮,十枣汤主之。
\x桂苓术甘汤\x
\x肾气丸\x 俱见痰饮门。
\x葶苈大枣汤\x 见支饮门。
\x小青龙汤\x 见悬饮门。
\x浓朴大黄汤\x 见支饮门。
\x龙胆泻肝汤\x 见内火喘门。
\x泻白散\x 见哮症。
\x栀连二陈汤\x 见湿痰门。
\x十枣汤\x 见悬饮门。



<目录>卷二\短气论

<篇名>内伤短气

属性:【气虚短气之症】气怯神离,言语轻微,气不接续,不比实症短气,呼吸倚肩,不得仰
卧,咳满喘逆为异。此气虚短气之症也。
【气虚短气之因】或大病之后,或劳力之人,或本元素弱,劳伤中气,则气虚短气之症
【气虚短气之脉】若见细数,阴血有亏;或见微弱,阳气有亏;或见浮大,真阳外越;
【气虚短气之治】暴脱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