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皆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五谷之精液和合
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疾病五十八。)
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疾病六十六。)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藏象十七。)
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疾病类四十九。《疟论》作伏膂之脉,详四十八。)
传舍于伏冲之脉。(疾病二。)
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
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 中,伏行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
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
厥,厥则寒矣。(针刺二十。)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藏象三。)
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 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
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焉。帝曰∶少阴独无 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
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针刺二十三。)
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疾病六十四。)巨
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疾病类三十九。)
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大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疾病五十六。)
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藏象二十九。)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疾病九十一。)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
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藏象二十三。)
首面耐寒,因于气聚。(藏象二十。)
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脉色三十二。)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疾病七十九。)
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疾病五十八。)
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脉色三十。)
命门者目也。(经络十二。)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以官何候?以候五脏。(脉色三十
一。)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脉色一。)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针刺十六。)
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疾病三十一。)
目 外决于面者为锐 ,在内近鼻者为内 ,上为外 ,下为内 。(针刺三十七。)
眉本。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疾病七十九。)
臂阳明有入 遍齿者,名曰大迎。足太阳有入 遍齿者,名曰角孙。足阳明有挟鼻入面者,名曰悬颅。足太阳有通
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
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针刺四十四。)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疾病十三。)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
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针刺四十五。)
渐者上侠颐也。(针刺四十四。)
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针刺四十七。)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针刺六十四。)
肓之原在脐下。(疾病七十三。)
陷于肉肓而中气穴。(疾病五十六。)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经络八。)
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论治十九。)
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疾病二十。)
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经络十八。)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疾病二。)
内溢于经,外注于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