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溽暑酿湿,呕吐泻利,六和汤。先伤于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弱
阴急,病名湿温,切不可汗。苍术白虎汤。 仲景论中暑之脉,弦细芤迟,若兼湿,则虚濡,或虚涩。
〔中湿〕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昏闷不知人,脉必沉缓或沉微,属中湿。除湿汤。有破伤处,因澡浴
湿入疮口,昏迷沉重,身强直,口噤,状类中湿,名破伤湿。白术酒,或用 牡蛎粉二钱,甘草汤调服。仍取
粉敷疮口。叔和《脉经》云∶脉沉而缓,沉而细,皆中湿。
沈氏云∶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也;湿在中,宜苍术,土干燥湿也;湿在下,宜利溺,开沟利湿
也。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湿在两股,宜牛膝、防风、萆 。分部位治之。
其伤湿由肾虚者,腰冷如坐水中,肾着汤。由脾虚者,腹满吐酸,苓姜术桂汤。体气虚弱者,身重便溏,清
燥汤。酒湿者,呕泻发热,葛花解酲汤。坐卧湿地,当风凉,足膝拘挛者,独活寄生汤。年老衰惫,妇人肾
虚血竭,致腰脚痛者,独活寄生汤。脾胃不和,伏湿水泻者,加味平胃散。脾湿泄泻者,胃苓汤、苍术丸。
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仲景谓湿家忌汗,以身本有汗,易至亡阳,故
湿温症误发其汗,名曰重 ,所宜深戒。然久冒风凉,以水灌汗,遏郁生阳,又不得不微汗之。不可大发汗,
大发汗则湿去热留,防其变症。东垣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
而阳欲亡之候。若以为湿热而大利之,真阳无水,顷刻脱离而死矣。不宜过利,第去其六七,即改用理脾之
剂,否则亏其肾水。罗氏曰∶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
因时令阴雨,或坐卧卑湿,或引饮过多,宜利小便,五苓散。湿去则愈。切忌汗下,误则不救。医不识症,误
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秋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用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以风能胜湿也。又曰∶湿甚而热,治
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黄葛根等,宜防己黄 汤。湿在中下,
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渗治湿也。



<目录>卷之一\湿症论治

<篇名>湿症脉候

属性:伤湿之脉细濡,湿热之脉缓大。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湿脉沉细,与痉脉相似,而症不同,湿则身
痛,痉则身不痛。弦缓为风湿相搏,身痛脉沉为中湿,脉浮为风湿,虚涩为寒湿,湿流关节,一身尽痛。脉沉
而细,为中湿,为湿痹。湿温脉阳濡而
弱,阴小而急。



<目录>卷之一\湿症论治

<篇名>附方

属性:〔寒湿〕\x实脾饮\x 白术 茯苓 甘草 浓朴 大腹子 草蔻 木香 木瓜 附子 炮姜 枣
〔风湿〕\x胜湿汤\x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黄连 黄柏 猪苓 泽泻
〔宣窍〕\x至宝丹\x 见前中风。
〔经络〕\x独活寄生汤\x 独活 桑寄生 熟地 人参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当归 细辛
防风 甘草
〔风湿〕\x羌活胜湿汤\x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夹风〕\x防风汤\x 防风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 赤苓 姜 酒煎。
〔夹寒〕\x加减五积散\x 苓 夏 陈 草 麻黄 白芷 川芎 当归 干姜 桔梗 赤芍 苍术 浓朴
〔外因〕\x除湿羌活汤\x 见前中风。
〔风湿〕\x神术散\x 见前伤风。
〔恶风〕\x防己黄 汤\x 防己 白术 黄 甘草 姜 枣
〔湿热〕\x清热渗湿汤\x 黄柏 黄连 茯苓 泽泻 苍术 白术 甘草
〔湿滞〕\x小厘清饮\x 茯苓 泽泻 猪苓 薏仁 枳壳 浓朴
〔内因〕\x五苓散\x 见前温。
〔发黄〕\x茵陈蒿汤\x 茵陈 大黄 栀子
〔热渴〕\x桂苓甘露饮\x 见前暑。
〔外因〕\x当归拈痛散\x 二术 二苓 人参 羌活 葛根 升麻 当归 知母 苦参 防风 茵陈
〔导水〕\x神芎丸\x 黄连 黄芩 川芎 大黄 薄荷 滑石 牵牛 水丸。
〔理脾〕\x六君子汤\x 见前中风。
〔化痰〕\x异功散\x 见前中风。
〔阴虚〕\x虎潜丸\x 见前中风。
〔湿火〕\x二妙丸\x 黄柏 苍术
〔温利〕\x七味渗湿汤\x 苍术 白术 茯苓 炮姜 丁香 橘红 炙草
〔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