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委。)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
廉。(足少阴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故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也。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脊内廉作
脊内痛,太素亦同。此前少足太阴腰痛证,并刺足太阴法,应古脱简也。”)刺少阴于内踝上二 ,春无见血,
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内经、中诰流注图经,少阴脉穴俞所主,此腰痛者,当刺内踝上,则正复溜穴也。复
溜在内踝后上二寸,动脉陷者中。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壮。)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足厥
阴脉,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其支别者,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挟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 下 。
故腰痛则中如张弓弩之弦也。如张弦者,言强急之甚。)刺厥阴之脉,在 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踵者,言脉在 外侧下,当足跟也。
情势如卧鱼之腹,故曰鱼腹之外也。循其分肉有血络累累然,乃刺之。此正当蠡沟穴分,足厥阴之络,在内踝
上五寸,别走少阳者。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壮。按∶经言厥阴之脉,注言厥阴之络,新校正疑是经误,非也。
盖脉者统辞,可以兼络而言,非误也。)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 ,(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
颃颡,络于舌本,故病则善言。风盛则昏冒,故不爽慧也。三刺其处,腰痛乃除。按∶新校正云∶“经云善言
默默然不慧,善言与默默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无善字,于义为允。”今改从之。“又甲乙经厥阴之脉不络舌本,
王氏于素问中五处引注,而注厥论与刺热论及此三篇皆云络舌本,注风论痹论二篇不言络舌本,盖王氏亦疑而两
言之也。”)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KT KT 然,时遗溲。(解脉,散行脉也,言不合而别行也。此足太
阳之经,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循肩 ,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下入 中,故病斯候也。
又其支别者,从 内别下贯胂,循髀外后廉而下,合于 中。两脉如绳之解股,故名解脉也。)刺解脉在膝筋
肉分间 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膝后两旁大筋双上股之后,两筋之间,横文之处,努肉高起,则 中
之分也。古中诰以 中为太阳之 。当取 外廉有血络横见,迢然紫黑而盛满者,乃刺之,当见黑血,必候其血
色变赤乃止,血不变赤,极而泻之,必行血色变赤乃止,此太阳中经之为腰痛也。)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
如折腰状,善恐。(足太阳之别脉,自肩而别下循背脊,至腰而横入髀外后廉,而下合 中,故若引带如折腰
之状。按∶新校正云∶“甲乙经如引带作如裂,善恐作善怒也。”)刺解脉在 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
见赤血而已。( 中则委中穴,足太阳合也,即膝后屈处, 中央约文中动脉。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此
经刺法也。今则取其结络大如黍米者,当黑血箭射而出,见血变赤,然可止也。按∶新校正云∶“全元起云∶
有两解脉,病源各异,恐误,未详。”)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
足少阳之别络也,并足少阳经上行,去足外踝上五寸,乃别走厥阴,并经下络足跗,故曰同阴脉也。怫,怒也,
言肿如嗔怒也。(按∶新校正云∶“太素小锤作小针。”)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 。(绝骨之
端如前三分,阳辅穴也,足少阳脉所行。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壮。)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阳维
起于阳,则太阳之所生,奇经八脉,此其一也。)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 下间,去地一尺所。(太阳所生,
与正经并行而上,至 下复与太阳合而上也。 下去地一尺,是则承光穴,在锐 肠下肉分间,陷者中。刺七分,
灸五壮。以其取 肠下肉分间,故云合 下间。按∶新校正云∶“穴之所在,乃承山,非承光也。山字误为光。”)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衡∶横也,谓太阳之外络
自腰中横入髀外后廉而下与中经合于 中者。今举重伤腰,则横络绝,中经独盛,故腰痛不可以俯仰矣。一经
作冲绝之脉,传写鱼鲁之误也。若是冲脉,中诰不应取太阳脉委阳、殷门之穴也。)刺之在 阳、筋之间、
上数寸衡居,为二 ,出血。(横居二穴,谓委阳、殷门,平视横相当也。 阳谓浮 穴上侧委阳穴也。筋
之间谓膝后 中两筋之间,殷门穴也。二穴各去臀下横文六寸,故曰上 数寸也。委阳刺七分,留五呼,灸三
壮。殷门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故曰衡居为二 。按∶新校正云∶“详王氏云浮 穴上侧委阳穴也,按甲
乙经委阳在浮 穴下一寸,不得言上侧也。”)会阴之脉令人腰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
(足太阳之中经也。其脉循腰,下会于后阴,故曰会阴之脉。其经自腰下行至足,今阳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