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之守。守无为之道也。
\x天不足西北\x 淮南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西。故水潦尘埃归焉。河图括地象云。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注。天不足西北。
是天门。地不满东南。是地户。
\x天有精地有形\x 马云。在上为天。其气至精。在下为地。其体成形。简按春秋繁露。气之清者为精。
庄子。形本生于精。
\x天有八纪\x 高云。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节之大纪也。
\x地有五里\x 高云。五里。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道里也。马云。里。当从理。简按里理。盖古通用。不必改。
\x上配天以养头\x 灵邪客篇。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x中傍人事\x 志云。节五味。适五志。以养五脏之大和。
\x天气通于肺\x 张云。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
\x地气通于嗌\x 甲乙。嗌。作咽。张云。地气。浊气也。
谓饮食之气。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太阴阳明论曰。咽主地气。其义皆同。嗌。音益。
\x谷气通于脾\x 甲乙。千金。及五行大义。谷作 。简按王注。谷空虚。诸家亦为山谷之气。盖地气既
为水谷之气。若以谷为 。则义相重。故从原文。然其说率属牵强。宜从甲乙等。而为水谷之气。 谷。古通
用。汉王莽传。 风迅疾。注。即谷风也。
\x为水注之气\x 张云。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
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简按外台引删蘩论。
作水注之于气。又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九窍为水。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今由此则注乃法之讹。
气乃纪之误。而之上有天字。文义似顺承矣。然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三句。与下文故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祸至矣三句。虽语意相反。然却是重复。萧氏引他书文。极为精核。不知是古文果如此否。
张氏以倒字法释之。颇觉允当。姑从之。
\x暴气象雷\x 赵府本。熊本。气。作风。马云。一本作暴风。于雷字不通。宜从气字。张云。天有雷
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故语曰。雷霆之怒。
\x水谷之寒热\x 吴云。五味贵于中和。寒则阴胜。热则阳胜。阳胜生热。阴胜生寒。皆能害乎肠胃也。
简按王说执拘。
\x从阴引阳从阳引阴\x 志云。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
阳而引阴分之气。简按义见灵枢终始禁服四时气篇。及六十七难。
\x以右治左以左治右\x 张云。缪刺之法也。
\x以我知彼\x 志云。以我之神。得彼之情。
\x见微则过\x 宋本。则。作得。高云。过。失也。病始于微萌。而得其过失之所在。简按张云。则。度
也。盖读为测者非。○徐云。从阴引阳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体察也。以表知里。
达内外也。过与不及。总结上文。观夫阴阳左右表里之过与不及也。善用针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过与不及。
若微见征兆。便知其过。其明如此。用针岂有危殆哉。
\x善诊者\x 马云。诊。视验也。诊之为义。所该者广。凡望闻问切等法。皆可以言诊也。简按孔平仲杂
说云。诊不止脉也。视物可以为诊。后汉王乔传。诏尚方诊视。是也。
\x审清浊而知部分\x 吴云。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又面部之中有五部。以五行之色推之。
\x视喘息听音声\x 张。志。引金匮要略。详解之。当参考。
\x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x 甲乙。规上。有视字。主。作生。
\x按尺寸观浮沉滑涩\x 谓按尺肤而观滑涩。按寸口而观浮沉也。尺。非寸关尺之尺。古义为然。
\x以治无过\x 甲乙。治下。有则字。为五字一句。是也。
\x因其轻而扬之\x 徐云。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
一二日用葛根之类。是也。
\x因其重而减之\x 张云。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泻也。
\x因其衰而彰之\x 张云。衰者。气血虚。故宜彰之。彰者。补之益之。而使气血复彰也。
\x形不足者温之以气\x 张云。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气味也。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
以气味言。则
气为阳。味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
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实中而补之。简按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