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残虐之谓。疟证虽多。皆谓之虐。故曰 疟。李云。凡秋疟皆名 。
即其皆生于风。皆字。知诸疟之通称也。(医宗必读。不载秋疟之说。则云。凡疟皆名 。昔人之解非。)志
与吴同。而解生气通天论则云。阴疟也。高云。 。阴疟也。疟。阳疟也。以上数说。俱无稽之言。不可从。
孔颖达左传正义云。 是小疟。 是大疟。亦非本经之义。
\x畜作\x 赵府本。畜。作蓄。岁露篇。作 。马云。盖 。即积之义。故其旁皆从禾。不发之谓畜。发
时之谓作。
\x伸欠\x 张云。伸者。伸其四体。邪动于经也。欠。呵欠也。阴阳争引而然。简按曲礼。侍坐于君子。
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蚤莫。郑注。以君子有倦意也。前翼奉传。体病则欠伸动于貌。马云。伸。当作呻。
呻为肾之声。误也。此论疟之形状。专指寒疟。
\x寒栗鼓颔\x 汪云。愚谓此节。论疟之形状。张云。鼓者。振悚之谓。
\x愿闻其道\x 马云。道。犹路也。据下文有其道远。则此道当以路训之。
\x阴阳相移也\x 汪云。此节。论疟之所以发寒热也。又为一章之大旨。下发明此节也。
\x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x 高云。相移者。相并之义。如阳气相移。而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须知
阴气相移。而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不言者省文也。
\x腰背头项痛\x 滑云。此下。当有少阳虚一节。卢氏 疟论疏云。不列少阳形证者。以太阳为开。阳
明为阖。少阳为枢。而开之能开。阖之能阖。枢转之也。
\x骨寒而痛\x 张云。阴胜则阳气不行。血脉凝滞。故骨寒而痛。终始篇曰。病痛者。阴也。
\x此营气之所舍也\x 张云。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盖即经脉间耳。营行脉中。故曰。此营气之所舍也。
志云。舍。即经隧所历之界分。每有界分。必有其舍。如行人之有传舍也。
\x此令人汗空疏\x 吴云。此字。指暑气言。盖阳气主疏泄万物故也。卢氏云。暑令人汗空疏。腠理开
者。以暑性暄发。致腠理但开。不能旋阖耳。不即病者。时值夏出之。从内而外。卫气仗此。犹可捍御。高云。
暑热伤荣。则肌表不和。此令人汗孔疏。而腠理开也。空。孔同。
\x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x 诸注。浴下句。吴云。夏伤于暑。阳邪也。秋气。水气。阴邪也。阴
阳相薄。寒热相移。是以疟作。马云。夫暑热伏于营。而风寒居于卫。营专在内。无自而发。卫行于外。二邪
随之。以出入焉。志高。浴水气连读。非是。
\x与卫气并居\x 滑云。言卫气与营气相并合也。汪云。从夏伤于暑至此。原所以致疟之故也。张云。
新邪与卫气并居。则内合伏暑。故阴阳相薄。而疟作矣。高云。风水之气。舍于皮肤之内。则与卫气并居也。
简按滑注误。
\x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x 滑云。此气指疟。马云。卫气者。昼行于足。手六阳经。二十五度。
此邪气者。得阳而外出。疟之所以发也。夜行于足。手六阴经。二十五度。此邪气者。得阴而内入。疟之所以
蓄也。内外相薄。随卫而行。是以一日一作也。病之始末。至是而备矣。高云。疟之
发也。必卫气应乃作。此卫气得日阳而外出。得夜阴而内薄。内外相薄。遇邪则发。是以日作。简按此气。滑
马为疟邪之气。高为卫气。未知孰是。得阳之阳。得阴之阴。马不解释。高则为日阳夜阴之义。果然则疟疾宜
无夜发者。此可疑焉。滑以得阳之阳。为荣中之阳。以得阴之阴为荣。其言糊涂。不可从。
\x循膂而下\x 张云。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一曰。夹脊两旁之肉曰膂。下者。下行至尾 也。
简按说文。吕。脊骨也。广雅。膂肉也。前说本于说文。后说及王马注。原于广雅。据循膂而下语。其为脊骨
者。于义为当。
\x大会于风府\x 大上。巢源有常字。简按王注热论云。风府。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此云二寸。考甲
乙千金等。作二寸者误。
\x二十五日\x 灵枢。甲乙。太素。全元起。巢源。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马云。此曰
二十五日者。连风府之项骨三椎而言。彼曰二十一者。除项骨言。自大椎而始也。故二十六日。与二十二日亦
不同。吴同。张云。项骨三节。脊骨二十一节。共二十四节。邪气自风府。日下一节。故于二十五日。下至尾
。复自后而前。故于二十六日入脊内。简按志。高。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据灵
枢等也。自风府始。则不除项骨者。似为有理。而考诸书。作二十五日。二十六日者。王所改正。(外台。亦
作五六。宋人所改。)今从志高。(徐廷璋活人针经云按甲乙经云。大椎至尾 。共二十一 。此中只长三尺。
以三尺内折量。取背上俞穴。一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