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沈括笔谈云。
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其言若干壮。壮人当根据此数。老幼羸弱。量力减之。
\x橛骨\x 简按说文。橛。弋也。又HT 。尻骨也。知橛骨。即是HT 骨。本或作撅。非。
\x陷者灸之\x 张云。陷下之处。即经气之不足者。
\x肩上陷者灸之\x 高云。五脏六腑之俞。皆在于背。故视背俞。其俞内陷者。则于左右以灸之。视之之
法。须举其臂肩。举臂肩而背上陷者。即灸之。简按诸家以肩 释之。拘
矣。以下。高不指言穴名。
\x 下陷脉\x 张云。足太阳承山穴也。
\x动如筋者\x 张云。此结聚也。但随其所有而灸之。不必拘于俞穴。吴云。此非谓穴。乃肉间结核也。
\x掌束骨下\x 高云。束骨。横骨也。掌束骨下。犹言掌下束骨。谓横骨缝中。大陵二穴。楼氏纲目云。
王注阳池。未详是否。简按甲乙。阳池。在手表上脘中陷者中。大陵。在掌两筋间陷者中。亦未知孰是。
\x犬所啮\x 张云。犬伤令人寒热者。古有灸法如此。吴云。古别有灸法。故云然也。简按千金翼云。
狂犬咬人。令人吮去恶血尽。灸百壮。后日日灸。百日止。铜人经云。外丘。治 犬所伤。毒不出。发寒热。
速以三壮艾。可灸啮处。立愈。啮。本作啮。非。
\x二十九处\x 张云。自犬啮之上。共计二十九处。犬伤者无定处。故不在数内。简按高。合犬啮处二。
为二十九处。然经文无犬啮处二文。不可从。今考自大椎至巅上一。合左右共二十七处。加犬所啮。为二十八
处。知如新校正所言。跗上之下。去灸之二字者。误也。
\x伤食灸之\x 伤食。诸家为饮食伤之义。高独改食作蚀。注云。若灸二十九处。乃伤烂如蚀。阳气下
陷。则当灸之。牵强甚矣。
\x视其经之过于阳者\x 吴云。刺以泻其阳。药以和其阴。张云。阳邪之盛者也。



<目录>卷七

<篇名>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属性:马云。论治水治热之穴。故名篇。
\x 肿\x 吴云。浮肿曰 。张同。高云。 肿者。皮肌胀满。水气不行。简按 。音符。山海经。竹山
有草焉。其名曰黄 。浴之已疥。又可以已 。郭璞注云。治 肿也。马则云。其 必肿。误。
\x肾汗出\x 经脉别论云。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x玄府者汗空也\x 马云。汗空虽细微。最为玄远。故曰玄。张云。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
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
\x分为相输\x 马云。此二经之分。本为相输相应。俱受其病者。以水气之留也。张云。言水能分行诸气。
相为输应。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气同类。水病则气应。气病则水应。留而不行。俱为病。志云。此水分为相输。
而上下俱受病者。盖肾俞之循尻而下。复循腹而上。贯肺中。水气之留于经俞故也。高云。肾气上升。肺气下
降。上下分行。相为输布。今俱受病者。乃水气之所留聚也。
\x伏兔上各二行\x 简按伏兔。诸家以为足阳明经穴。恐非也。此盖谓膝上有肉起。如兔之状。故名之。
又据辅骨考之。取义于车伏兔。 。一名伏兔。又作 。考工记郑注。 。伏兔也。贾疏云。汉时名。今人谓
之车屐也。志云。上。谓伏兔上。非上下之上也。此说可从。行五。盖今无可考。诸注为腹上。亦恐非。高云。
并伏兔之穴。在内旁两行。其一有血海阴陵泉地机筑宾交信五穴。其一有阴包曲泉膝关中都蠡沟五穴。以上诸
穴。并在膝下。不得言伏兔上。注高误耳。
\x三阴之所交\x 张云。三阴。肝脾肾三阴也。三经所交。俱结于脚。故足太阴有三阴交。高作三阴交之
所结于脚也。注云。三阴交。旧本讹三阴之所交。今改正。两行并行。三阴交总结于下。上连于胫。下贯于脚。
故曰三阴交之所结于
脚也。简按今仍旧文。经脉篇云。足太阴。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足少阴。上股内后廉。足厥阴。交
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循股入毛中。此所谓三阴所交结于脚。是也。
\x踝上各一行行六\x 志云。谓照海水泉大钟大溪然谷涌泉六穴也。高云。谓三阴交漏谷商丘公。孙太白
大都六穴。
\x名曰太冲\x 志云。夫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大冲。大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
是泉在地之下。从至阴而涌出。故曰。肾者至阴也。
\x帝曰春取络脉分肉\x 高云。本输篇云。春取络脉诸荣。大筋分肉之间。故问春取络脉之分肉。刺极浅
者何也。简按本输篇。四时气篇。寒热病篇。终始篇。四时刺逆从论。诊要经终篇。并论四时刺法。本节最详。
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