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燥以养阴。以麻杏石甘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杏仁18克石膏60克竹叶10克麦
冬12克甘草3克桑皮15克 川贝15克黄芩
10克知母12克荷叶12克三剂
服三剂后,发热、便秘、头昏、咳吐浓痰等显著好转。原方损益又服十剂。
[三诊]舌质红、苔白润,偶尔尚吐稠痰。上述诸证悉减,两颧黑斑基本消退,病已显著好转。为祛多年余邪,宜养阴清肺,以善其后。自拟养阴清肺汤主之。
处方:
桑皮12克杏仁12克 川贝10克 橘红10克麦冬12克 白芍12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甘草3克1979年2月25日追访患者,其家长告之, 患者已于1978年秋复学,情况一直很好。
太阳证咳嗽
晏××,女,66岁。四川郫县某乡,农民。
[病史]体质素虚,有咳嗽病史。1970年8月中旬遇风雨后,突然高烧剧咳,头痛胸痛,气紧,吐黄稠痰。急送××医院,测体温39.5℃ ,经胸透、验血,诊为“急性肺炎”。注射青、链霉素等,高热虽退,但咳嗽、气紧等证仍较重。同年9月初, 由子女抬至成都就诊。
[诊治]咳嗽不休,神疲面肿, 气逆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如水鸡声,痰壅盛,色黄。自觉胸腹微热,间有寒战。舌尖边红,苔微黄腻。此为风寒外邪侵犯肺卫,气机阻滞,肺失清肃,兼有郁热,邪聚于胸膈。证属太阳伤寒咳嗽,法宜宣肺降逆,止咳祛痰,以射干麻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射干12克麻黄12克辽细辛3克炙紫菀12克炙冬花10克法夏12克黄芩10克川贝12克(冲) 甘草15克一剂
上方服后,自觉胸部稍宽舒,咳喘略缓。原方再进三剂,咳喘郁热减,痰仍盛。去黄芩,加桔梗、云苓,又进三剂,诸证显著好转。嘱原方再进三剂,以资巩固疗效。
1979年7月21日追访:患者现已74岁高龄, 谈及当年病势沉重,经范老治愈,九年来身体较好。现在还能步行到附近场镇赶集。
[按语]《金匮要略》云: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本案病属太阳伤寒,与射干麻黄汤证相合,故以此方加减治之。因风寒郁闭,微有热象,去五味之收,大枣之腻,生姜之辛;另加黄芩、川贝,以增强清肺化痰之效。
太阳证哮喘
马××,男,3岁。四川双流县某乡。
[病史]从婴儿时起,常患感冒。两岁时,曾高热咳嗽,服药后热退,但咳嗽未愈,迁延至三岁。近因新感,病势加重,发为喘逆,哮鸣之声,邻室可闻。1965年5月来诊。
[一诊]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清稀,白泡沫较多,咳时微汗出,遇风咳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表虚证哮喘。法宜解肌祛风,降逆平喘,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6克炙甘草3克 白芍6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 厚朴4克杏仁6克紫菀6克防风3克五剂
[二诊]服上方五剂,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安睡。早晚遇风仍咳喘,痰多,汗出。风邪未尽,湿痰尚盛。上方加茯苓、陈皮、法夏,以除湿化痰。
处方:
桂枝6克 白芍6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厚朴4克杏仁6克紫菀6克 防风3克法夏9克炙甘草3克云苓12克陈皮5克三剂
(三诊]服三剂后,咳喘大减,时咳清稀痰涎。拟小半夏汤加味,温中化饮,祛风止咳治之。
处方:
云苓12克法夏6克干姜3克炙甘草5克旋覆花6克紫菀6克苏叶3克防风3克[四诊]服四剂,咳喘平。因久病伤正,宜温中益气,健脾除湿,以理中汤加味善其后。
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黄芪6克 法夏6克砂仁5克云苓6克六剂
服六剂后停药,身体恢复正常。 1979年7月26日追访,患儿已成年,体质健壮,哮喘未复发。
[按语]此例太阳表虚,桂枝汤证具。复因风痰交争,新感引动宿疾,气机阻滞,发为哮喘。正如《伤寒论》所说: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验之临床,对太阳伤寒之表虚兼有喘逆之证,不论老幼皆宜。
太阳证刚痉
(临产麻疹)
郭××,女,20岁。成都某厂工人。
(病史]1951年春,因临产入××产院。次日晨,自觉身倦、头昏、发热、恶寒,双眼流泪,鼻流清涕,脸上出现红疹,当即诊断为麻疹。因怕传染,通知其转传染病院。由于即将分娩,两院相距又远,家属不同意,最后回到家中,复感风寒,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失语。遂请范老去家急诊。按太阳证麻疹寒闭论治,服药两剂,转危为安。
[诊治]面部耳后麻疹出而复收,疹色转为淡紫微暗,疹点下陷。额头微热无汗,恶风寒,胸闷气紧上逆。项背强痛,两手抽搐,口噤无声,人已昏迷。面色灰暗,唇淡微乌,撬开牙关,视舌质淡红偏暗,苔黄夹白微腻,脉浮紧。此当临产疹出未透而重感风寒,麻毒内陷,并致刚痉之危证。法宜驱风散寒,解痉透疹,以葛根汤加减主之。
处方:
葛根10克麻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