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丸。外感夹饮。发汗过多致虚症者。真武汤。

  饮症选方香苏饮 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用此发汗。(方见伤风)

  二陈汤 治停饮胃口。恶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吐。(方见痰症)

  四苓散 凡饮停肠内。或泄泻。或小便不利。以此渗利之。(方见湿症)

  三花神佑丸 一切湿热。积成痰饮。变生体麻肢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壅不行。

  甘遂 大戟 芫花(各五钱) 黑牵牛(二两) 大黄(一两) 轻粉(一两)

  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后二丸。以利为度。

  控涎丹 治痰饮在膈。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似风症者。(方见痰症)

  蠲饮枳实丸 逐痰消饮。导滞清膈。

  枳实 半夏 陈皮 黑丑(各三两)

  炊饼丸。姜汤下。

  青木香丸 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中水声。呕吐痰沫。不思饮食。服此宽中利膈。

  黑牵牛(二十四两取头末十二两) 木香(三两) 补骨脂 荜澄茄(各四两) 槟榔(二两)

  清水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下。气滞湿痰留饮。大效。

  十枣汤(仲景) 治悬饮内痛。直达水气结聚之处。

  芫花 甘遂 大戟为末。枣子十枚。煮汤去枣。调药末。强壮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为度。虚人勿服。

  五饮汤(海藏) 治五饮留滞心胸胁下。

  旋复花 人参 陈皮 枳实 白术 茯苓 浓朴 半夏 泽泻 猪苓 前胡 桂心 白芍药 炙甘草(各等分)

  生姜。水煎服。

  泽泻汤(仲景) 治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煮服。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遇饮停留。成胀满吐呕泻利者。(见前中风)

  理中汤 治脾家大虚。挟寒。停饮不化者。(方见中寒)

  真武汤(仲景) 外寒挟水症。发汗过多。心下悸。头眩筋惕。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芍药 生姜(各三钱) 附子(八分)

  水煎。温服。

  八味丸 治肾经阳虚。不能制水。水饮停留。或泛为痰。或浸为肿。或动为悸。(方见中风)

  卷之二 内因门

  伤食

  大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一或有伤。脾胃便损。饮食减少。元气渐惫。(杂着)

  内因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爆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指掌)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者。(安道)

  外候令人腹胀气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或呕逆恶心。欲吐不吐。恶闻食气。或胃口作痛。或手按腹疼。或泄泻黄白而绞痛尤甚。或憎寒壮热头疼。似外感疟疾。但外感则身多疼痛。左脉浮盛。伤食则身无疼痛。右脉滑大。(汇补)亦有旧谷未消。新谷遽入。脾气虚弱。经宿不化者。(巢氏)其有热者。令人吞酸。其无热者。令人噫臭。(吴 )

  脉法气口紧盛伤于食。(内经)右关浮滑。或沉滑。按之有力者。宿食不消。(脉经)凡人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当问其胸满恶心欲吐欲呕者。此食填胸中。气不下降。故尺部无脉。乃天道不能下济之象。探吐自愈。如胸中无食。又不欲吐。而尺无脉者。此根本已废。短期迫矣。又停食脉沉滑。伤冷硬物。宜温以克之。脉洪数。伤辛热物。宜苦以胜之。脉缓滑。伤腥咸物。宜甘以胜之。脉弦紧。伤酸硬物。宜辛以胜之。脉洪滑。伤甜烂物。宜酸以胜之。脉微迟。伤冷物。且有积聚痰涎。宜温剂和之。若见单伏者。主食不化。且有外寒凝滞。宜辛温发之。(汇补)

  治法在上者。未入于胃。乃可吐之。在中者。消导之。在下者。已入于胃。宜下之。(玉册)然皆不可过剂。恐损元气也。

  (汇补)

  峻剂宜戒肠胃为市。所伤食物。过在中焦。设用破气之剂。徒损上焦清气。峻烈之品。复伤下焦阴血。皆谓之诛伐无过。惟当顺气化痰。助脾腐化。更视元气何如。所伤何物。徐徐消导。润而去之。滞去之后。犹当补养脾胃。以复健运之常。若概用牵牛、巴、黄。损伤脾气。潜耗津液。积聚转固。而药之余毒留于肠胃。渐变呕吐肿泄痿黄。即或临时痊可。而暗夺其纪者多矣。(汇补)

  挟寒挟热其有身受寒气。口伤生冷而暴病者。初时便宜辛温开导。盖食得寒则凝。得热则化也。稍久寒郁成热。当兼一二辛凉降火之味。(丹溪)所以伤食之人。腹痛日久。时作时止。口干唇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亦有泄泻黄糜。肛门如火者。皆湿中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