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汤。加干葛、苏叶、黄芩。继宜渗以四芩散。加干葛、山栀、花粉。其有他症。俱以二方酌用。如哕呕。加竹茹、生姜。痰盛。如黄芩、贝母。胸满。加浓朴、枳壳。腹痛。加木香、砂仁。泄黄。加芍药、黄芩。酒癖块痛。加蓬术、木香。小便不利。调益元散。东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汤。其方多用辛热之味。盖为饮酒时。食冷物太过。郁其毒于胃中。吐而烦躁不宁者设也。非酒家常用之药。昧者不知。但遇饮酒致病。必曰解酲汤最效。

  殊失立方本旨。盖葛花、葛根。乃阳明经轻扬之药。酒客恶心懊 。头痛如破。乃毒在阳明经。用此药顺其性而扬之。使毒从毫毛而出。非葛根能解酒毒也。若酒病传于肺脾肝胆肾者。则葛根又何与乎。(汇补)

  赵以德云。饮酒人发热者。用枝距子最效。此药一名鸡距。一名枳 。一名木蜜。俗呼癞汉指头。北人名烂瓜。江南谓之白石树。杭人货卖。名蜜屈五。又称蜜金钩。诗所云枸是也。树形似白杨。其子着枝端。如小指屈曲相连。春生秋熟味如锡蜜。以此木作屋。则一室之酒皆淡。其意可思。凡酒伤各经者。俱宜加用。中酒呕恶头痛。脉弦大。或弦滑。以二陈汤。加姜炒黄连、山栀、苏叶、干葛。煎成。加姜汁热服。酒积痛泄黄沫者。

  以酒蒸大黄作丸服。或用香连丸。加大黄最效。其余调摄。六君子汤、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俱加干葛。或缩脾饮。随人虚实选用。

  伤酒选方二陈汤(方见痰症) 四苓散(方见湿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益元散(方见暑症)

  葛花解酲汤(东垣) 治酒食太过。呕吐恶心。胸闷溺涩。

  赤苓(一钱半) 葛花(五钱) 白术(二钱) 人参 橘皮 猪苓(各一钱半) 木香(五分) 神曲 泽泻(各一钱) 豆蔻 砂仁 青皮(各一钱) 生姜(七片)

  末之。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半夏茯苓汤(和剂)

  半夏 茯苓(各二钱五分) 生姜(五片)

  水煎服。

  缩脾饮(和剂) 治恶心烦渴。

  砂仁 乌梅肉 草果(煨去壳) 炙甘草(各四两) 干葛 白扁豆(炒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八分服。

  丹溪方 治酒积作痢。下血不止。成藏毒。病脉滑而有力。见内热实症者。

  苍术 枳壳(各一钱) 当归 槐花(各一钱半) 地榆 干葛(各二钱) 炙甘草(三分) 黄连(五分)

  水煎。食前服。戒酒可愈。

  附简易法 酒后发厥。四肢俱冷。不省。先以姜汤灌下。然后服药。不可即投寒剂。凡大醉不省。用生熟汤浸身。则汤皆酒气而苏。烧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发。又以青布浸湿贴胸背。仍以盐调井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伤酒食停滞不快。以盐花擦牙。温汤漱下。实时通快。酒积作痛。以官料酒药炒研。空心。汤调下二钱。

  三服可效。

  益脾丸 古云。服此饮酒不醉。亦好事之说。备之参考。

  葛花(二两) 小豆花(一两) 绿豆花(一两) 木香(二钱五分) 草豆蔻(一两)

  蜜丸。夜饮。津下五丸。

  脾气虚衰。色欲伤肾。每每饮酒不化。精神潦倒异常。呕泻不食者。竟以独参汤浓煎呷之。

  卷之二 内因门

  郁症

  大意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丹溪)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医鉴)故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或服药杂乱而成者。

  内因郁乃滞而不通之义。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浸淫。或酒食之积聚。

  而为留饮湿郁之候。(汇补)其因有六。气血湿热痰食是也。然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而血不行。血郁而食不化。六者。又相因也。(丹溪)

  外症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痰郁胸满喘促。起卧倦怠。血郁能食肢倦。溺淋便赤。食郁嗳酸作胀。恶食痞硬。

  湿郁关节重痛。首如物蒙。遇阴则甚。热郁目蒙溺涩。口干烦躁。遇暖便发。(戴氏)

  五脏郁症有本气自郁而生病者。心郁昏昧健忘。肝郁胁胀嗳气。脾郁中满不食。肺郁干咳无痰。肾郁腰胀淋浊。不能久立。胆郁口苦晡热。怔忡不宁。(汇补)

  七情郁症七情不快。郁久成病。或为虚怯。或为噎膈。或为痞满。或为腹胀。或为胁痛。女子则经闭堕胎。带下崩中。可见百病兼郁如此。(何氏)

  脉法郁脉多沉。在上见于寸。在中见于关。在下见于尺。又郁脉或结或促或代。盖血气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矣。(脉经)

  总治郁病虽多。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