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凡疟方发之时。不可服药。须于未发两时之先。否则药病交争。

  转深为害。(汇补)

  截宜权变数发之后。曾经汗解。可商截法。久则中气愈虚。病邪愈深。设或脉尚紧盛。邪气方锐。未可轻截。恐补住邪气。变生他患。(汇补)

  截后宜补截而不愈。不可再截。恐损其气。宜分昼发夜发。寒热多少。以和解之。久则脾气虚衰。须服养脾祛痰之药。

  脾气一盛。自然平复。(大全)

  疟病死症凡疟至吐泻不食。肿胀归腹者。不治。亦有峻补参、 而获生者。亦仅百中之一二也。(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合柴胡汤。因寒。加羌活、苏叶。因暑。加黄连、香薷。因湿。加苍术、浓朴。因瘴。加菖蒲、藿香。

  因食。加山楂、麦芽。因痰。加枳实、胆星。头疼。加川芎。胸满。加枳壳。口渴。加知母。甚加石膏。去半夏。呕吐。

  加藿香。大抵外感寒多。非草果、浓朴不能温散。热多。非柴胡、黄芩不能清解。阳疟无汗。须用苍术、葛根。阴疟无汗。须用升麻、柴胡。阳疟多汗。敛以参、术、黄 。阴疟多汗。敛以归、芍、乌梅。阳疟三四发后不愈者。截以不二饮。阴疟数十发不愈者。提以补中益气汤。加白蔻仁以分邪正而疟自止。脾虚多热者。清脾饮。胃虚多寒者。人参养胃汤。其间日发。连两日发者。八珍汤大补气血。若微寒微热不能遽除。是正气已虚。邪气亦尽。加柴胡、黄芩鳖甲。于补荣卫药中。寻当自愈。

  疟疾选方清脾饮(简易) 治疟疾热多寒少。口渴溺赤。脉弦数者。脉滑有力。用苍术。脉濡无力。用白术。

  青皮 浓朴(姜炒) 草果 柴胡 黄芩 茯苓 半夏 甘草(炙各七分) 姜 枣不二饮 治疟在阳分。三四发后。人壮可截者。

  柴胡 黄芩 常山 知母 芍药 槟榔 青皮 甘草水酒各一碗煎。露一宿。五更时服。忌热茶汤饭一日。

  驱疟散(和剂) 治疟疾热少寒多。自汗肢冷。脉弦迟者。

  前胡 柴胡(各八分) 桂心 桔梗 浓朴 半夏(各六分) 黄 干葛 甘草(各四分) 姜 枣人参养胃汤 治虚疟食少诸症。

  草果 人参 茯苓(各五分) 甘草 橘红(各八分) 浓朴 苍术 半夏(各一钱) 藿香(五分)

  寒多。加干姜、桂枝。热多。加柴胡、黄芩、生姜、乌梅。水煎。

  芎归鳖甲汤 治劳疟表虚里损。真元未复。疾虽暂可。少劳复作。

  川芎 当归 鳖甲 茯苓 青皮 陈皮半夏 芍药(等分)

  生姜、乌梅煎。

  四兽饮即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生姜、大枣。

  黄 鳖甲汤黄 (中) 鳖甲(下) 何首乌(上) 陈皮(下)

  柴胡养阴汤柴胡(上) 当归(中) 陈皮(中) 知母(下)

  疟母丸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各五钱) 三棱 蓬术 海粉(各七钱) 鳖甲(醋制一两) 香附(醋炒八钱) 麦芽(五钱)

  神曲糊丸。以补药送下。

  小柴胡汤(仲景) 治疟往来寒热。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枣煎。加丹皮、山栀。名加味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名柴胡白虎汤。

  藿香正气散(方见似中风) 补中益气汤 八珍汤 六君子汤(三方俱见中风) 平胃散(方见暑症)

  卷之三 外体门

  斑疹

  大意斑属三焦无根之火。疹属心脾湿热之火。其上侵于肺。则一也。(入门)

  内因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明理论)

  外候斑势掀发微肿。有色痕而无头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实。轻者如星布。重者如锦纹。其赤色者。胃热也。

  紫黑者。胃烂也。(例略)或有青蓝色者。见则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传)针头稠密者凶。

  喘促自汗者死。气实足暖者易治。气怯足冷者难医。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于腹者不治。将发之先。先自吐泻者吉。既发之后。久泻不止者凶。(汇补)

  外感发斑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阳毒发斑。有温毒发斑。四症之中。温毒为重。皆因热邪在表。不当下而下之。

  乘虚入胃。或热邪在里。胃热不泄。二者皆能发斑也。(三因)初起。必有头疼身热之表症。先宜辛凉彻其表。

  后用寒凉清其中。(入门)

  内伤发斑内伤发斑。轻如蚊迹。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表症。(入门)乃劳役过度。胃气虚极。一身之火。游行于外。

  或他症汗吐下后。中气虚乏。余邪无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