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好醋熬成膏。入大黄末一两。再入肉桂末五钱。略炒。

  搅匀。浓摊烘。

  热贴之。

  琥珀膏用大黄、朴硝各一两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

  黄蜀葵根煎汤 治小腹有块。曾服涩药止经。因而血滞成块。入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甘草、牛膝煎膏。入研细桃仁、玄明粉少许。热饮之。二服当见块下。病重者。补接之后。加减调理。或再行一度。去块一二次。

  去葵根、玄明粉。

  积块 用海石、三棱、莪术、香附。俱醋炒。桃仁、红花、五灵脂之类为丸。石咸、白术汤下。

  六君子汤 归脾汤(二方见中风) 理中汤(方见中寒)

  卷之六 腹胁门

  胀满

  大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经)专主土败木贼。湿留气滞为病。(正传)

  内因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纳谷。脾不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乃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不行。气留血涩。湿气内停。遂成胀满。(丹溪)

  外候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攻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内经)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格致余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绳墨)色苍黄。腹筋起。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内经)

  胀分新久凡诸实症。或六淫外客。或饮食内伤。阳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数日之间。若是虚症。或情志多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其来有渐。每成于经月之后。(必读)

  胀分虚实腹胀坚硬。按之而痛者。为实。按之不坚不痛者。为虚。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先肿于外。而后胀于内者。为虚。小便黄赤。大便闭结。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为虚。脉滑数有力为实。弦浮微细为虚。色红气粗为实。色枯气短为虚。(微论)

  胀分朝暮朝宽暮急为血虚。朝急暮宽为气虚。朝暮皆急。气血俱虚。(入门)

  胀分脏腑心胀烦心。肝胀胁痛。脾胀呕哕。肺胀喘咳。肾胀腰痛。胆胀口苦。胃胀胃脘痛。大肠胀肠鸣飧泄。小肠胀小腹引腰痛。膀胱胀小便癃闭。三焦胀气满皮肤。(入门)

  胀分诸症气胀者。七情郁结。胸腹满闷。四肢多瘦。食胀者。谷食不化。痞满醋心。不能暮食。虫胀者。腹痛能食。善吃茶叶盐土等物。积胀者。痞块有形。心腹坚硬。水胀者。停饮肠鸣。怔忡喘息。瘀胀者。跌扑产后。大便黑色。虚胀者。腹柔软而食入倒饱。更有单腹胀者。腹大而四肢极瘦。此由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

  其病更重。(汇补)

  脉法关上脉弦为胀。又迟而滑。盛而紧。大坚以涩者。皆胀也。又虚为虚胀。牢为实胀。浮而大者易治。细而微者难治。(汇补)

  治法实者。下之消之。直清阳明。虚者。温之升之。调补脾肾。其有不大满不大虚者。先以清利疏导。继以补中调摄。惟有标实而本虚者。泻之不可。补之无益。最难调治。宜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必读)

  寒胀宜温脏寒生胀满。胃中寒则胀满。(经文)盖脾为阴中之至阴。同湿土之化。运精微而制水谷者也。脾湿有余。无阳以化。聚而不散。因成胀满者。宜以辛热药治之。(东垣)

  热胀宜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经文)因湿热之气。不得施化。壅滞于中而成胀满者。宜以苦寒药治之。若脾气不宣。

  郁而成火。吞酸吐酸。渐成胀满者。用药宜刚中带柔。连理汤主之。(喻嘉言)

  实胀宜下腹坚惧按。舌黄脉牢者。此实邪有余。法宜推荡。所谓下之则胀已是也。(汇补)

  虚胀宜补脾虚之人。偶因气滞。误用克伐。致中气散乱不收。故水气横决而作胀。此脾虚不能统摄。法宜补土理中。

  浊阴自化。

  肝胀宜调肝旺而胀者。虽当伐肝。然本性太过。肝亦自伤。不可过用克伐。宜扶脾疏肝。两法并用。使木性条达。不郁土中。则胀自已。(准绳)

  肾虚宜温常见作劳好色之人。脾肾交虚。浊邪横溢。外为肿胀者。当收摄肾气。使水无泛滥之虞。此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金匮肾气丸主之。(直斋)

  治无速效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比水肿更难。盖水肿饮食如常。鼓胀饮食减少。病根深固。三五年而后成。治肿惟补中行气足矣。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不责速效。乃可万全。(入门)

  胀当大补俗云。气无补法者。以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虚不运。邪着为病。不补其气。则气何由行。(凡溪)

  治无峻攻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稍宽一日。胀愈甚。病愈增。

  正愈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