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变为寒疝。



<目录>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篇名>三、心腹相引痛候

属性: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阴之经与络俱虚,为寒冷邪气所乘故也。足太阴是脾之脉,起于足
大指之端,上循属脾,络胃;其支脉,复从胃别上注心。经入于胃,络注于心。此二脉俱虚
,为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争,在于经则胃脘急痛,在于络则心下急痛。经络之气往来,邪
正相击,在于其间,所以心腹相引痛也。
太阴厥逆, 急挛,心腹引于腹也。



<目录>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篇名>四、心腹胀候

属性:心腹胀者,脏虚而邪气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阴脾之经也,脾虚则胀;足少阴肾之
经也,其脉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入肺;其支者,从肺出络于心
。脏虚,邪气客于二经,与正气相搏,积聚在内,气并于脾,脾虚则胀,故令心腹烦满,气
急而胀也。
诊其脉,迟而滑者,胀满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伸右胫,屈左膝,内压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
胀。根据经为之,引脾中热气出,去心腹中寒热,胸臆中邪气胀满。久行,无有寒热、时节之
所中伤,名为真人之方。



<目录>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篇名>五、久心腹胀候

属性:久心腹胀者,由腑脏不调,寒气乘之,入并于心脾,脾虚则胀,停积成疹,有时发动,
故为久也。久胀不已,脾虚寒气积,胃气亦冷。脾与胃为表里也,此则腑脏俱冷,令饮食不
消;若寒移入大肠,则变下痢。



<目录>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篇名>六、胸胁痛候

属性: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足少阳胆之经也,其支脉从目兑
贯目,下行至胸,循胁里。足厥阴肝之经也,其脉起足大指丛毛,上循入腹,贯膈,布胁
肋。足少阴肾之经也,其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
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诊其寸口脉弦而滑,弦即为痛,滑即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跃。弦滑相搏,即胸胁抢
息痛也。



<目录>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篇名>七、卒苦烦满叉胸胁痛欲死候

属性:此由手少阳之络脉虚,为风邪所乘故也。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
布中,散络心包。风邪在其经,邪气迫于心络,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乍上攻于胸,或
下引于胁,故烦满而叉胸胁痛也。若经久,邪气留连,搏于脏则成积,搏于腑则成聚也。



<目录>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篇名>一、水谷痢候

属性: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
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
脾与胃为表里,胃者,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
气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为荣卫,中养脏腑,充实肌肤。大肠,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
,变化出焉。水谷之精,化为血气,行于经脉,其糟粕行于大肠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肺
主气,其候身之皮毛。春阳气虽在表,而血气尚弱,其饮食居处,运动劳役,血气虚者,则
为风邪所伤,客在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进入于肠胃,其脾气弱,则不能
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
又新食竟取风,名为胃风。其状,恶风,头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腹满,形瘦
腹大,失衣则 满,食寒则洞泄。其洞泄者,痢无度也,若胃气竭者,痢绝则死。
诊其脉微,手足寒,难治也;脉大,手足温,易治。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身不
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也。脉绝而手足寒者死,脉还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脉缓时小结生,洪大数者死。悬绝而涩者死,细微而涩者、紧大而滑者死,
得代绝脉者亦死。
《养生方》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
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精。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枣,发痈疖。不尔,发寒热,变黄胆,又为泄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