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是火郁于内,
逼阴
于外也。精不固者,髓中混以湿热也。小柴胡去参,加茯苓、胆草、黄柏苦寒泻之而愈。
节庵治一壮年,夏间劳役后,食冷物,夜卧遗精,遂发热,痞闷。至晚,头额时痛,火
热上
乘也;两足不温,脾气不下也。医谓外感夹阴,以五积散汗之,烦躁,口渴,目赤,便秘。

日,以承气下之,但有黄水,身强如痉,烦躁更剧,腹胀喘急,舌苔黄黑,已六七日矣。诊
其脉,六七至而弦劲,急以黄龙汤,下黑物甚多,腹胀顿宽,烦躁顿减,但夜间仍热,舌苔
未尽,更与解毒汤,合生脉散,加地黄,二剂热除,平调月余而安。



<目录>卷三\证治类

<篇名>瘟疫脉沉

属性:近日时疫之病,有所谓喉痧者,初起脉俱沉细,三部以两尺为甚,两尺又以左手为甚,
其初
至数尚清,应指有力,一二日后渐见躁疾,模糊伏匿,按之即散。旧谓∶瘟病邪从中道,起
于阳明,其脉右大于左。窃谓∶此乃热浊之毒瓦斯熏蒸肺胃,脉形必是缓长洪大,浑浑不清,
为气浊而中焦湿热也。近时病情,乃邪伏少阴,或冬暖不寒,阳气不潜,阴精消散;或膏粱
无节,脾胃浊热下流,克伤肾水;或房室无度,阴精下夺,至春阳气欲升,阴精不能载阳上
达。故虚阳之已升者,中道而止于咽喉,不能达于大表也。其毒瓦斯之未能全升者,下陷于肾
中,熏蒸燔灼,阴尽而死。所谓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治法,尝拟用猪肤汤、麻
辛附子汤,二方并用,减麻黄,附子改用生者,并重加党参,以达其毒,毒散阴可存矣。世
每泥于喉证发于肺胃之成法,用苦寒清降,以清肺胃,故热毒愈无由达也。张石顽曰∶伤寒
以尺寸俱沉为少阴;少阴一经,死证最多,为其邪气深入,正气无由自振也。若夫春夏温病
热病,而见沉小微弱短涩者,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撑出阳分,所以身大热而足不热者
,皆不救也。惟沉而实,见阳明腑实证者,急以承气下之,不可拘于阳证阴脉例也。凡时行
疫疠,而见沉脉,均为毒邪内陷,设无下证,万无生理。此论可谓详矣。至谓脉沉无下证必
死者,为其不可下也,下之亦必死。然则于万死之中,而求一生,宜何道之从?曰∶不从下
夺,而从上;重填其阴,以举其阳,庶有几乎!何者?此人金水并虚,木火并实,实者散之,
虚者滋之;金复则自上而挈之,水复则自下而托之。如此而不生,可告无罪矣。近有自负明
医,专用桂、附、椒、姜,燥阴耗血,谬称托邪外出,引火归原,应手辄毙。其罪与用苦寒
清上者等。



<目录>卷三\证治类

<篇名>血热血干

属性:伤寒阳明病,有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来适断,血室空虚,邪易陷入,有热入
血室
证。其证皆谵言妄语,甚或狂走见鬼,午前明了,午后昏瞀,入夜尤甚,倦卧,不知饮食,
不能转侧。其病之轻重,固由热之微甚,而亦有血虚、血实之分。血实,则邪热之浊气有所
聚而见重;血虚,则津枯神散,邪不得聚,反能略知人事。其治法亦有偏重攻血,偏重养津
之殊矣。
赵晴初曰∶凡外感之病涉心者,皆在心包络与血脉也。邪入包络则神昏,邪入血脉亦神
昏,
但所入之邪有浅深,所现之证有轻重。如邪入包络,包络离心较近,故神昏全然不知人事;
如入血脉,血脉离心较远,故呼之能觉,与之言亦知人事。若任其自睡而心放,即昏沉矣。
有邪在血脉,因失治而渐入包络者,此由浅而入深也;有邪在包络,因治得其法,而渐归血
脉者,此由深而出浅也。又有邪盛势锐,不从气分转入,不由血脉渐入,而直入心包络者,
陡然昏厥,其证缓则不过一日,速则不及一时告毙,以其直入包络,而内犯心也。(此论血
脉,心包邪有浅深,证有微甚也。)
李东垣曰∶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日,目赤,唇焦,舌
干,
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
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貌如醉人状,虚见,神昏,不得已,用承气下之,误矣。不知此热
邪传手少阴经也,导赤泻心汤主之。与食则咽者,邪不在胃也;不与则不思,以其神昏也。
既不在胃,误与承气下之必死。伤寒温热传变,多有此证,不可不察也。
张石顽曰∶有一种舌苔,中黑而枯,或略有微刺,色虽黑而无积苔,舌形枯瘦而不甚赤
。其
证烦渴,耳聋,身热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余日不行,腹不硬满,按之不痛,神识不昏,昼
夜不得睡,稍睡或呢喃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