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属性:喻嘉言改秋伤于湿为伤燥,在喻氏不过借证秋燥之义,而擅改经文,则谬矣。夫湿非燥
之讹
也。《素问》水热穴论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阴气初胜,湿气及体。盖四时五行之
递嬗也,惟土湿与金清相递太急,湿令未衰,而清敛之令已至,故其始湿虽盛而气外散也;
及秋而湿乃敛入体中矣,及冬而阳气又入矣。阳湿相激,故咳嗽也。若是伤燥,秋即当嗽
,不待冬矣。其所制清燥救肺汤,亦治秋燥,非治冬咳之燥也。
燥为次寒,其气属金,其象为干,为坚,为降,为清析,为锋利,皆金之正令也。若热

,是挟火在内,与寒燥相对待,不专于金也。喻专以热言燥,则水泽腹坚,又何以说之?



<目录>卷六\评释类

<篇名>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

属性:伤寒,非奇病也。《伤寒论》,非奇书也。仲景据其所见,笔之于书,非既有此书,而
天下
之人根据书而病也。其三阴三阳转变之处,前人往往词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气,如
何传法,并不得如何传法。读者须消去此等臆见,每读一段,即设一病者于此,以揣其病机
、治法,而后借证于书,不得专在文本上安排。
第一须辨伤寒为何等病。此本四时皆有之病也,但三时多有挟温、挟湿、挟燥、挟风之
异,其
气不专于寒,其肤腠疏松,初伤即兼二三经,再传而六经已遍。惟冬时腠理固密,寒邪必先
伤皮肤,以渐深入,故谓三时伤寒治法不同则可,谓三时无伤寒则不可。仲景是专论冬时伤
寒,惟即病于冬,与迟病于春,中多相间错出,未曾分析。其迟病于春者,亦系专指寒病,
未及化热者,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旨不同。前释发阴、发阳篇,可参看。伏气
二字,本不必过于深求,今日感寒,今日即病,固即病也;上月感寒,下月始病,亦常有之
事,谓之伏气可也,谓之即病可也。岂得一言伏气,便有许多奇怪?
第二须辨论中寒热二字为何等气。寒者、天地之邪气也;热者,人身之正气也,为寒邪
所束,不得宣发,郁结而成;与寒邪是两气,非寒能化热也,与温热病伤于天地之热邪者不

。寒邪既散,即当阳气伸而热解,其有不解者,正气久困,经脉凝滞,不能自运,抑或误治
使然。
第三须将“传”字看得活。非邪气有脚,能自国中转变,步伐正齐也。病证变见何象,
即为
邪伤何经。如少阳主行津液,津液灼干,即少阳证;阳明主运渣滓,渣滓燥结,即阳明证。
读者须思何以头痛、呕吐、晕眩、胁胀?何以大便秘结、潮热、自汗?不得浑之曰邪入少阳故
尔也,邪入阳明故尔也!当在气化上推求,不得专在部位上拘泥。
第四须辨初伤有三阳,有两感,有直中。太阳行身之后而主表,其时阳明、少阳决无不
伤。
《内经》曰∶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

则溜于腑。即仲景所叙太阳中风,鼻鸣,干呕,岂专太阳?但邪在大表,治法不外麻、桂、
葛根,故不必多立名色。两感、直中,皆因其人阳气之虚,或邪气之猛也。太阳少阴、阳明
太阴,皆有两感;少阳厥阴,两感殊少。直中亦然。少、厥两感,即阳气蔑矣。直中与两感
不同者,两感是一阴一阳同病,其邪相等;直中是邪甚于阴也,其阳亦断无不伤。但阴分之
病,校较感为急。
第五须识伤营伤卫,不能判然两途。仲景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只略叙于麻黄证中,不
过分
析风、寒所伤之偏重如此。其意侧重在寒,是串说,非平说。况夫中风脉缓自汗,汗即营也
,营液外泄,桂枝汤是充助营气之剂;伤寒脉紧无汗,是卫气为寒所拘,麻黄轻迅,是过营
透卫以开表,其力正注于卫。何得谓风伤卫不伤营,寒伤营不伤卫?更何得以此劈分两大纲?
按冬月腠理闭密,寒邪以渐而深。初伤皮肤,只在气分,此时发之,不必得汗,其邪自
散;
次伤肌肉,乃在津液,邪与汗俱,汗出邪退;次伤经脉,乃入血分,即入经脉,则或窜筋骨
,或溃三焦而据脏腑,亦有已及筋骨,而仍未入经脉之中者,故三阴亦有表证可汗也;既入
经脉,必连脏腑,非可专恃汗法矣。其未入经脉时,所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及三阴病
者,只是三阳三阴之部,非经也。与第二卷《三阴三阳名义》篇参看。
第六须辨寒热传化之机。初伤固总是寒,日久有寒邪内陷者,是其人本内寒也;有寒去
热不
解者,是其人阴不足也。寒邪内陷必下利,即所谓阴传太阴也,其实即阳明之下陷耳!继即
少阳之气陷,继即少阴之气陷,至厥阴肝气亦陷,无复生机矣。始终总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