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之经,每每直入皮毛而走肺,肺得风邪则肺气大伤,
寒必变热,与伤寒之邪,由卫入营而寒变热者无异,其实经络实有不同。若以冬寒
治法治春温,反致伤命为可惜也。苟知春温与冬寒不同,虽见发热谵语,但治肺而
不治胃,则胃气无伤,而肺邪易散。方用宜春汤∶
枳壳(五分) 桔梗(三钱) 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 天花粉(二钱) 黄芩(二钱)
紫菀(一钱) 陈皮(五分) 竹茹(一钱) 玄参(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寒热解,再剂而谵
语亦失。
此方散肺经之邪火,又不犯阳明之胃气,肺气安而胃火亦静矣,此所以治肺而
不必治胃耳。
此症用润肺饮亦效。
麦冬 玄参(各五钱) 甘草 半夏(各一钱) 桔梗(二钱) 竹叶(五十片) 水煎服。
春温之症,头痛身热,口渴呼饮,四肢发斑,似狂非狂,似躁非躁,沿门阖室,
彼此传染,人以为伤寒之疫症也,谁知是伤风之时症乎。夫司天之气,原不必尽拘
一时,天气不正,感风冒寒,便变为热。肺气不宣,胃气不升,火郁于皮毛腠理之
中,流于头而作痛,走于肤而成斑。倘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必至变生不测,以所感
之邪,实春温之气,而非冬寒传经之邪也。夫传经之邪,最为无定;春温之邪,最
有定者也。何以有定者反至变迁不常?正以时气乱之也。时气之来无方,与疫气正
复相同,但疫气热中带杀,而时气则热中存生。虽时气之病亦多死亡,然皆治之不
得其法,乃医杀之,非时气杀之也。惟是沿门阖宅,各相传染者何故?以时气与疫
气同是不正之气也,故闻其邪气而即病耳。虽然世人有闻邪气而不病者何?以脏腑
坚固,邪不能入也。春温之传染,亦脏腑空虚之故耳。治法补其脏腑,而少佐以解
火祛邪之药,则正气生而邪气自退矣。方用远邪汤∶
人参(一钱) 苍术(三钱) 茯苓(三钱) 柴胡(一钱) 苏叶(五分) 生甘草(一钱)
玄参(一两) 荆芥(三钱) 黄芩(一钱) 白菊(五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头
痛止,二剂身热解,三剂斑散,狂躁皆安,四剂全愈。
此方却邪而不伤正气,治不正之时症最效,不止治春温之时病也。
此症用正气汤亦佳。
玄参(一两) 麦冬(五钱) 荆芥(三钱) 升麻(八分) 甘草 黄芩(各一钱) 天花粉(三钱)
蔓荆子(五分) 水煎服。



<目录>卷之六

<篇名>火热症门(十六则)

属性:阳明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人皆谓内热之极也。然而
阳明属土,而不属火,何以火出于土,谓是外邪之助乎?既非暑气之侵,又非寒气
之变,乃一旦火起,以致发狂,人多不解。不知土中之火,乃心中之火也,心火起
而阳明之火翕然而发。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腑,火不发则已,一发而反不可制,
往往卷土而来,火焰升腾,其光烛天,而旁且沿烧于四境,有不尽不已之势,非惟
焚尽于胃,而且上烧于心,心君不宁,且有下堂而走者,神既外越,自然妄有所见,
既有妄见安能止其妄言?此谵语之所以生也。然则阳明之火乃内因而成,非外邪所
致也。治法宜与伤寒之狂,伤暑之狂俱不可同日而论矣。然而阳明之火,其由来虽
有内外之殊,而治阳明之火,其方法实无彼此之异。必须急灭其火,以救燎原之势,
而不可因循观望,长其火焰之腾,以致延烧各脏腑也。方用人参竹叶石膏汤治
之。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麦冬(一两) 竹叶(三百片) 知母(三钱) 甘草(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一剂狂定,再剂腹满不能卧之病除,而妄见妄言之症亦
去矣,不必三剂。
此方退胃火之神剂也,凡有胃热之病,用之皆宜。然止可救一时之急,而不可
泻长久之火。论理内热之火既起于心,宜泻心,而反泻胃者,恐胃火太盛,必致变
生不测也。盖心火不止,不过增胃火之炎;而胃火不止,实有犯心火之祸。所以治
心火者,必先泻胃也。胃既泻矣,而后减去石膏、知母加入黄连一钱,玄参一两,
再服二剂,不特胃火全消,而心火亦息也。
此症用苦龙汤亦神。
地龙(二十条,捣烂) 苦参(五钱) 水煎服之。一剂既止狂,不必再服。
热病有完谷不化,奔迫直泻者,人以为大肠之火也,谁知是胃火太盛乎。夫胃
火上腾而不下降,胡为直下于大肠而作泻耶?盖胃为肾之关,肾虚则胃之关门不守,
胃乃挟水谷之气而下行矣。第肾虚为寒而胃何以反能热耶?不知肾虚者水虚也。水
虚则火无所制,而命门龙雷之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冲于胃,见胃火之盛,亦共相附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