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反致泄水?即水泄宜从下出,何走
皮毛而旁出耶?不知肾火生水,真火也。真火喜静而不喜动,水静则真火生水,水
动则真火泄水矣。生水则火能秘藏,泄水则火乃奔越。故肾中之火动者,仍肾中之
水自动,由于人之纵欲而好泄其精也。精泄过多,则劳其精而水动,而火亦动。火
动而水不足以济之,则火且挟水,而腾出于本宫,不从下走,而乃随其火性,游行
于经络腠理之间,遇毛窍而泄也。初则偶尔游行,久则夜夜出汗。阴气愈虚则愈汗,
毛窍之细路竟成转输之大道矣。然汗既易出,宜无分昼夜,何夜汗而昼不汗耶?得
毋阴虚而阳未虚乎?不知阴阳各有道路,行于阳之分,则阴不敢夺阳之权;行于阴
之分,则阳不敢夺阴之柄。夜间出汗,实阴走于阴之途,至于五更,则阴不敢入于
阳之界。故阴汗遇阳气而自转,非阴虚而阳不虚也。治法宜大补其真阴,而加之阳
分之药,提阴出于阳分,庶几阴遇阳而止也。方用补阴止汗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人参(二钱) 白术(三钱) 地骨皮(一两) 沙参(三钱)
北五味子(一钱) 桑叶(十片) 水煎服。二剂汗少止,四剂汗乃止,十剂汗不再出矣。
此方熟地、山茱补精之物也,地骨、沙参补阴而更能清骨髓中之虚热,五味、
桑叶止汗之神剂,人参、白术健脾开胃补气之圣药也。多用补阴之品,则水足以制
火,少用补阳之味,则阳易于提阴。阴阳水火,既无偏胜之虞,自无走泄之患,何必
用涩精之牡蛎、敛汗之瞿麦哉。
此症用湛露饮亦效。
熟地(二两) 地骨皮 沙参 丹皮(各五钱) 北五味(一钱) 水煎服。
人有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HT 之间大汗淋漓,每饭皆如此,然身又无恙,人
以为阳气之旺也,谁知是胃气之盛乎。夫胃气即阳气也,胃旺则阳旺,而分为二者何
故?不知阳旺者,合三阳而言之;胃旺者,单举胃一经而言之也。胃本属土,无水谷
之入,则胃气安静。即处饥饿之时,而其火暗起,亦不过在胸膈间,不能上至于头
项。惟得水谷之气,填于阳明之经,则胃中之火,借水谷之气以助其势,遂化汗而
上腾,越出于头面之上下也。此等之汗,明是胃火之盛,由于心包之火旺也。心包
生土以生火,非助火以害土。胃得火生以出汗,不同于邪火之自焚也。故止出汗于
上焦,而不亡阳于下焦耳。治法泻胃火之有余,不可损胃土之不足,使胃平而汗自
止也。方用收汗丹∶
玄参(三钱) 生地(三钱) 荆芥(一钱) 五味子(三分) 桑叶(十片) 白芍(五钱)
苏子(一钱) 白芥子(一钱) 水煎服。服一月全愈。
此方不去泻胃火,反去滋阴。盖阳之盛者,阴之衰也。补阴则阴旺自足摄阳,不
必止汗而汗自止。况方中有桑叶、荆芥为引经止汗之药,白芥、苏子为消痰定气之
品,原调剂之咸宜,抑阳而归阴,化汗而为精,又何疑乎?然必久服而始奏效者,
以调胃之药,宜和缓而不宜急遽也。
此症用龟豕膏亦奇效。
杀猪心内之血(一两) 龟板膏(二两) 五味子(二钱,为末) 煮成一块,口含化咽,
服作一次。食完,永不再发。
先将龟板融化,后入猪心血,再入五味子末,调化膏,切片,含化。神方也。
人有心头有汗,一身手足无汗者,人以为心热之故也,谁知是思虑过多,心虚
而无血以养心乎。夫心主火也,思虑过多,则心火炎烧,逼干其液,液干宜无汗矣,
何心头多出汗耶?不知此汗非汗也,乃心中之液,内不能存,外走而汗出耳。或疑
心液无多,安得尽化为汗?不知心为君主之官,心热则五脏七腑之液群来相资,
因其内热之甚,不养心而为液,反越心而为汗也。汗既多出,无有尽期,五脏七腑
之液何能相继?势必心愈热而汗不可止,及至汗不可止,而心中干燥,烦躁不眠之
症生矣。治法补血以养心,泻火以生液,不必止汗而汗自止矣。方用滋心汤∶
人参(三钱) 桑叶(十四片) 黄连(五分) 丹参(三钱) 麦冬(五钱) 甘草(五分)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柏子仁(二钱) 生地(五钱) 白术(三钱) 沙参(二钱) 玄参(三钱)
丹皮(三钱) 水煎服。
二剂心汗止,十剂不再发。
此方名为滋心,实多滋肾之味。盖心之液必得肾之精上溉,而液乃生。故欲补
心中之液,必须补肾中之精也。补肾而少加清心之品,则心火安宁,而液不外越矣。
此症用助思汤亦效。
人参(五钱) 熟地(一两) 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一钱) 黄连(一钱) 肉桂(三分)
茯苓(二钱) 菟丝子(二钱) 丹皮(二钱) 丹砂(一钱,不可经火) 柏子仁(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