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烁阴,不特无益而反害之矣。
此症用 杜术汤亦效。
白术(二两) 杜仲(五钱) 茯苓(五钱) 车前子(三钱) (五钱)
山药(一两) 水煎服。
肺疸之症,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澹咽干,小水不利,人以为黄胆之症,谁
知实由于肺气之虚耶。肺金气旺,则清肃之令下行于膀胱,凡有湿热尽从膀胱下泄,
则小水大行,何湿能存。水既直泻,则热亦难留。惟其肺气先虚,而后湿热郁蒸于
胸膈之间,致肺燥而失其清肃之令,水气遂乘其燥而相入,燥与湿合而成热,湿热
相留欲分入膀胱,而膀胱不受,欲走于皮毛之窍,而腠理未疏,不能越行于外,遂
变现黄色于皮肤也。治法宜宣通肺气,健其脾胃之土。盖因肺气闭于上,而后水气
塞于下,使肺气上通则水且下降,况重补其脾胃以生肺乎,此治肺疸必宜宣扬夫肺
气也。方用扬肺利湿汤∶
桔梗(三钱) 天花粉(二钱)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桑白皮(三钱) 茵陈(三钱)
猪苓(二钱) 黄芩(五分) 水煎服。一剂鼻塞通,二剂咽干润,三剂口澹除,四剂小水
大利,十剂头面之黄尽散矣。
此方开腠理而生津液,则肺金有润燥之功。合之茯苓、茵陈、花粉、白术则土
气大旺,金气亦扬,清肃令行,而膀胱之壅热立通,小便利而黄色乌能独存哉。
此症亦可用通气饮∶
桔梗(二钱) 紫菀(二钱)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甘草(三分) 茵陈(一钱)
益智仁(三粒) 贝母(二钱) 水煎服。
心疸之症,烦渴引饮,一饮水即停于心之下,时作水声,胸前时多汗出,皮肤
尽黄,惟两目独白,人以为黄胆也,谁知是心中虚热以成之乎。夫心喜燥不喜湿,
然过于燥,则未免易其性以喜湿矣。然而心终宜燥,而不宜湿。以湿济燥,可权宜
行于一时,不可经常行于长久。盖水乃阴物,阴居阳地,不肯遽入于小肠,心又因水
制,力不能分消,移其水以入于膀胱,故水停心下作声。而膻中乃心之相臣,见水邪
犯心,且出其火以相救,战争于胸间,水得火炎,而热化为汗,时出于胸。其余之
水,何能尽解,旁趋而出诸皮毛,乃壅闭而变为黄矣。一身皆黄而两目不变者,盖
因肝开窍于目,心为肝子,邪见肝木之旺,不敢犯肝之界,两目正肝之部位,所以
湿热不至于目,而无黄色之侵耳。然则治法,宜补肝气以生心,泻水湿以逐热,则
黄胆不攻而自散也。方用泻肝利湿汤∶
白芍(一两) 茯苓(五钱) 白术(五钱) 茵陈(三钱) 炒栀子(三钱) 木通(一钱)
远志(一钱) 水煎服。一剂症轻,二剂又轻,十剂全愈。
此方补肝即所以补心,泻水即以泻热。倘徒治黄而不辨其脏气之生克,妄用龙
胆草等药,必至变为寒黄之症,反难施治矣。
此症用茵陈苓术黄连汤亦效。
茵陈(三钱) 茯苓 白术(各五钱) 黄连(二钱) 水煎服。
肝疸之症,两目尽黄,身体四肢亦现黄色,但不如眼黄之甚,气逆手足发冷,
汗出不止,然止在腰以上,腰以下无汗,人以为黄胆也,谁知是肝气之郁,湿热团
结而不散乎。夫肝属木,非水不长,何以得湿而反郁乎?不知肝之所喜者,肾水也,
非外来之邪水也。肾水生木而发生,邪水克木而发瘅。盖肝藏血而不藏水,外来之
水多,则肝闭而不受,于是移其水于脾胃。然而外来之水,原从脾胃来也。脾胃之
所弃,而脾胃仍肯容之乎?势必移其水于膀胱,而膀胱又不受。盖膀胱因肝木之湿
热,不敢导引而入,以致自焚。于是湿热复返而入肝,而肝无容身之地,乃郁勃而
发汗,汗不能尽出而黄症生矣。使汗能尽出,未必遽成黄也。无奈肝之湿热,欲下
走于肾宫,而肾气恶肝木之犯,杜绝而不许入境,腰以下正肾之部位也,所以无汗
而发黄耳。治法开肝气之郁,佐之分湿散邪之剂,则黄胆自愈矣。方用利肝分水饮∶
龙胆草(二钱) 茵陈(三钱) 茯苓(一两) 猪苓(三钱) 柴胡(一钱) 车前子(三钱)
白蒺藜(三钱) 甘菊花(五钱) 水煎服。二剂而目之黄澹矣。又服四剂,身之黄亦澹矣。再服
四剂,气逆、汗出之病止,又服十剂全愈。
此方开郁于分湿之中,补肝于散热之内,既善逐邪,又能顾正,两得而无失矣。
此症用利目汤亦妙。
龙胆草(二钱) 茵陈(三钱) 白芍(一两) 茯苓(五钱) 泽泻 车前子 白蒺藜(各三钱)
柴胡(一钱) 草决明(二钱) 水煎服。
脾疸之症,身黄如秋葵之色,汗 衣服,皆成黄色,兼之涕唾亦黄,不欲闻人
言,小便不利,人以为黄汗之病也,谁知是脾阴之黄乎。夫脾土喜温,黄病乃湿热
也。热宜非脾之所恶,何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