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热似乎阳旺也,然而阳极则变为阴矣。故疳症既久而作吐,正阳变为阴之验
也。可见惊、疳、吐、泻俱是虚症,补脾胃而四病皆易愈也。世医分惊为风,分疳
为热,分吐、泻为寒,亦未深知小儿之症耳。孰知单治脾胃之虚,而四症不必治而
自愈也。方用活儿丹∶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 甘草(一分) 茯苓(二钱) 陈皮(一分) 巴戟天(一钱)
白芍(一钱) 柴胡(二分) 当归(五分) 山楂(五分) 神曲(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惊、疳、吐、
泻无不即安,二剂全愈,三剂不再发也。
此方健脾开胃,又能平肝,使肝亦无郁滞之患,自能疏通土气,变克土之肝反
为益土之肝矣。脾胃无非生气,而吐泻自止,何至四肢无养,变成角弓反张之急慢
惊风哉。
小儿生疳,上下牙床尽肿,口角凉涎,咳嗽不已,咽喉肿痛,人以为疳症脾
热也,谁知是胃火之上升乎。夫既是胃火,宜用泄火之药,泻火而不效者,以火过
于盛,将阳变为阴矣。故用降火之药以泻火而火不降,转至困惫者,正《内经》所
谓壮火食气也。盖少火宜泻,而壮火宜补。不补胃以治火,反泻火以损胃,安得而
不加困惫哉。治之法,补其胃气之虚,少加息火之味,则疳症不治而自愈矣。方用
平肝汤∶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陈皮(二分) 神曲(五分) 麦冬(二钱) 元参(二钱)
桔梗(一钱) 苏叶(三分) 人参(三分) 枳壳(二分) 黄芩(三分)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而疳
症愈,不必四剂也。
此方补胃以散火而火自平者,以火出于土之中也。土健而火藏,土衰而火现,
故补其土而火藏于下,又何至上升于口颊之间乎。况方中有解火之味在于补之内,
则土引火而自归,火亦随土而自息矣。
小儿生疳之后,饮茶水则吐,后则不饮茶水而亦吐,困弱之极,人以为热吐也,
谁知是热变为寒而吐乎。夫疳症本热也,疳久则寒者,以胃土之伤,土衰则火旺,
火旺则土亦衰,土益衰而前火之旺自减,火土两衰,安得不寒乎。况小儿最喜者,
生冷也。土衰又加生冷,自然作吐矣。故止吐以健胃为主,单用止吐之药,吾未见
其能止也。即偶止吐于一时,未必不动吐于后日,惟健胃以止吐,则胃强而吐不再
发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味用之。
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片) 半夏(五分) 神曲(三分)
陈皮(三分) 白豆蔻(一粒) 水煎服。一剂即止吐,二剂全愈。
此方健胃以止呕,治大人尚有成功,况小儿乎。小儿呕吐,世人视为轻症,往
往不以为意,变成大病而不可救。以胃气之伤不能生养夫四肢,而角弓反张之病现,
乃阴虚而成之也。今以此方扶其胃气,胃健而饮食能受,既无呕吐之伤,自有灌注
之益,又何至有惊风之病哉。
小儿大吐之后,忽然大泻,虽吐止而泻不肯止,倦怠之极,人以为吐变泻则其
气顺矣,谁知其气愈逆乎。夫吐乃伤胃,而泻乃伤脾也。气顺宜吐止而愈矣,今吐
止而大泻,乃胃传于脾矣。由腑而入脏,是由表而入里也,较吐更甚。盖吐症补胃
而可愈,而泻症宜兼补脾。虽脾胃有同治之法,补胃自必补脾,但吐后作泻,则补
脾必须补胃也。方用生脾助胃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甘草(三分) 肉桂(一钱) 茯苓(五钱) 神曲(五分)
附子(一片) 水煎服。
一剂而泻止,二剂全愈。倘服之不应,不必治之矣。
此方治小儿之泻,效验如向,百人中可救九十,彼不应者,乃阴阳两绝之人也,
非药之过耳。世人见参、附加 毒,不敢浪用。医生用之,亦辄抵毁,自陷于死亡,
哀哉。
小儿上吐下泻,眼目上视,死亡顷刻,其状宛似慢惊风,人以为惊风之症也,
谁知是脾胃之气将绝乎。小儿至此,亦人鬼之关也。若作慢风治之,用牛黄等丸,
下喉即死矣。夫脾胃之气将绝,是阴阳之气欲脱也,非急救其气,何能再活。救气
之药,舍人参无第二味也。世间之药,无过人参,至四、五钱以救婴儿之吐泻,无
论近人无此胆气,即古人亦无此方法,毋怪婴儿之多亡也。予逢异人,训予救小儿
垂危之症,惟有多用人参,可变危为安。铎试之,无不奇效。盖小儿脾胃虚寒,以
致上吐下泻,正至危之症也,宜多用人参以救之。方用安儿至宝汤∶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巴戟天(三钱) 附子(一钱) 麦芽(一钱)
枳壳(三分) 槟榔(三钱) 车前子(二钱) 白豆蔻(三钱) 扁豆(二钱) 萝卜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即吐止,再剂泻即止,三剂全愈。
此方全在用参、附之多,所以能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