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相表里)

太阴邪病化从阴,自痛腹中兼满斟

手足自温利(大便利也)不渴,再加吐食脉多沉

(方用理中汤,四逆汤辈)

少阴(心、小肠,肾、膀胱相表里)

少阴水化而为寒,脉细沉微腹痛难

背上恶寒但欲寐,口和尿白利清漫

(此症有三治法:1。宜用回阳法,首重在温剂,真武汤,四逆汤之辈。2。交阴阳。吴茱萸汤。3。微发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火化热邪从,脉息数沉郁寐容

外躁(肾脉不能上通于心则躁)内烦(心脉不能下交于肾)下利水,口干不卧尿红浓

(治法宜救阴法,补正攻邪)

厥阴

厥阴消渴(火盛)气升冲(火逆),食则吐Y风化中

(木)克土能肌(火邪消物)不欲食(木侮土也),病肝内火郁相攻(病相火郁)

(于内是厥阴病,发于表则为少阳病,更加心中热,闻食臭则上隔而吐出,下之利不止)

厥阴为两阴之交尽,厥阴主肝而胆存于内,则厥阴之热少阳之火内发也。辨证汇篇卷二

恶风

多以风寒两邪干,三阳具有恶风寒

阳乃恶风从表法,三阴唯有恶寒单

三阳有恶寒恶风同见表病也,

三阴之症有恶寒而无恶风也。

恶寒背恶寒之辨

发热恶寒阳表经,恶寒无热里阴停

背寒不燥少阴证,燥渴阳明有定形

发热恶寒发于阳表证(有汗乃虚用桂枝汤,无汗乃实用麻黄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里证(有汗桂枝加附子,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

背恶寒口中和不燥阴病少阴也,宜用附子汤。

背恶寒口中燥而渴阳病阳明也,宜用白虎汤加人参汤。

潮热

潮者潮水之潮有定时也,若一日二三发无定名曰发热。

潮热于寅卯属少阳

潮热于巳午属太阳

潮热于申酉属阳明

症见少便难大便溏邪尚未全入于里不可下,

症见少便大便闭燥渴烦躁方可攻。

壮热 发热无休止之时,热气透手溱溱有汗名曰蒸蒸发热属阳明内实宜下。

寒热

寒热者一热一寒互相往来,邪正相争也。邪入阳分发热,邪入阴分发寒,居半表里者寒热交作与疟相似,只别有定时者疟,无定时者非疟也。

汗证

自汗:自汗者不发散而自然汗出,卫为阳能卫外皮肤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

一因卫受制则皮肤腠理不固。

一因阳虚外恶寒。

一因阳实外不恶风。

盗汗:盗汗者谓睡中则汗出醒时则止,多属阴虚心虚不固火伤阴。

因荣之热乘阳之间而潜出 。

阳症:阳盛出来多热汗;

阴症:阴虚冷汗不留停;

不治症:冷汗出多如油,身体痛,淋滴如珠不治。热汗出多而痰喘亦不治。

黄汗厉节辨

黄汗无发热,厉节有发热,但厉节之湿聚关节,黄汗之湿聚膈间,故黄汗无肢节痛而厉节少上焦证也。甚则生黄疸一切诸黄

热被水遏郁交蒸汗腋则黄

黄汗者汗湿于表衣中色黄也。

厉节者肢节滞而不利也。

手足汗

一热聚胃蒸其津液傍达于四肢,故手足汗出肢热小便自利胃液干大便硬。

一中寒胃阳土虚脾不约束津液横溢手足汗出,肢冷因阳虚失运中寒不化小便不利大便虽硬不可攻。

头汗与热越汗出辨

遍身汗出谓之惹越瘀热在里不能发越而热气上达者也。

无汗

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为无汗。然无汗中数种。有寒邪在表、有邪在里、有水饮内蓄、有亡阳久虚等皆无汗也。

头痛

一头前额痛属阳明;

一头后面痛属太阳;

一头左右两边痛属少阳;

一头顶上痛属厥阴;

一太阴本无头痛因痰火上冲也;

一少阴无头痛,有头中间觉空虚,乃脑之髓气不足也。

辨下列数种头痛晕眩症

因风痛谓之头风必晕眩。

因热痛晕则烦渴。

因气郁痛晕则志意不伸。

因痰痛晕则呕吐痰涎。

因湿痛晕则头重不起。

因虚而头痛晕者动则更痛更晕也。

真头痛连脑内,手足青冷过肘节朝发夕死。

头眩

有眩运者、有眩冒者。运乃转运而头眩旋是也;冒乃蒙冒昏迷是也。多因少阳厥阴之风火。

虚症: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