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西洋参4.5克

(男煎)白芍9克龟板12克鳖甲12克真阿胶9克苡仁24克麦冬9克竹茹9克生牡蛎12克

(打碎)五味子4.5克沙参21克炙草4.5克12月]6日三诊:患者意识渐渐清楚,黄疸减轻,痦疹减少,体温38℃左右,皮肤灼热,上方去西洋参,加金银花、连翘、茯芩。以后曾加减使用过健脾的山药、莲子,以及养阴清热药首乌、地骨皮,或加扁豆甘淡健脾。1月11日,体温已恢复正常,食欲、二便恢复正常,整个治疗期间采取中西医结合,二月后痊愈出院。

(《席梁丞治验录》)

例五邓君之妻,年24岁。小产后患伏热,杂洽不痊,检阅前方,皆与症反,势已濒,其夫仓皇乞诊。其脉弦数,舌色红而苔白。辨证:瘀血停蓄为患。治法:本宜桃仁承气汤,以病久人困,虑其难于胜受,乃变通用四物汤去地黄,加桃仁、红花、肉桂、醋炒大黄以缓通之。方药:归尾4.5克赤芍9克川芎3克桃仁6克片红花3克紫瑶桂1.5克醋炒生川军1.5克1剂下黑粪甚多,痛减七八,再剂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萧琢如医案)

例六韩某,女,28岁。初诊日期1975年4月19日。患者于1974年12月10日产后,曾患外感高烧,经中药治疗烧退后,经常失眠,心烦意乱,自觉有时发寒热。近一周来夜寐不实,梦乱纷纭,有幻视,眼前似有二人,一黑一白,夜见昼消,故夜间不敢关灯睡觉,自觉头痛头晕,心烦急躁,时觉身热汗出,心跳,惊悸,胆怯,恶心,胸胁胀满,小腹发胀,小便黄短,月经未至。舌质红,脉弦。辨证:产后外感,余邪未尽,热入血室,扰于神明。治法:和解肝胆,清热安神。方药:柴胡6克党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甘草6克枳壳6克栀子9克连翘9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3枚生龙齿30克丹皮6克治疗经过,4月24日,上方3剂后,诸证减轻,寒热已退,能够关灯入睡,幻视消失,仍有头晕,恶心,纳差,胸胁胀。继服3剂,诸症皆愈。

(《刘奉五妇科经验》)

【评按】产后由于阴血虚耗,百脉空虚,阳易浮散不收,而致发热。起因比较复杂,但以产后外感、产后中风、热入血室、血虚等较为多见。清・沈尧封认为:“新产发热,血虚而阳浮于外者居多,亦有头痛。此是虚阳升腾,不可误为胃寒,妄投发散以煽其焰,此惟潜阳摄纳,则气火平而热自己。”并进一步指出产后感冒亦不当妄事疏散,“……惟和其营卫,慎其起居,而感邪亦能自解”

(见《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此属经验之谈,对临床颇有参考价值。

例一为小产后感受风寒,蒋氏用和解法,但全方寓有疏透清里之义。

例二虽为产后感冒风寒,然方中并无疏解清热之品,沈氏以患者气血两虚的见证明显,先以补气血,和中为治:后以甘温除热、温中法寒法奏效。审因结合辨证,方药契。

例三为妊娠湿温,由于产后气血大虚,内外合邪,症势颇笃,初用辛凉清热、淡渗利湿法,后因湿热伤阴,水不涵木,呈肝风内动之象,故改用养阴清热、扶正柔肝之剂。俟体温减、黄疸轻、痦疹少,终以健脾和胃、养阴清热法善其后。全案用方的转换变化,恰合病机。

例四、例五均为产后热入血室。例四为小产后伏热,势已濒危,此案本属桃仁承气汤证,萧氏考虑到患者“病久人困”,师桃仁承气意而变其方,以四物汤去地黄,另加温经通瘀之品,着重解决患者瘀热互结的矛盾。方药组合严密,体现了祖国医药“因人制宜”的特点。

例五为产后外感余邪未尽,热入血室、扰于神明。由于此案瘀血见症不明显,故刘氏治以和解肝胆、清热安神法,实为小柴胡汤加减法,其药味斟酌损益与病证相合,而无浮泛之弊。

(十九)产后血痹方××,女,37岁,工人。四年来时感心跳气短,二年来症状加重,曾有四次咯血,这次发病在产后第十天,突觉右下肢发凉、发胀,伴有阵发性疼痛,日轻夜重,不能行动。检查:右腿自膝以下发凉,未触到股及N动脉搏动。脉弦细、时有结代,唇微紫,舌边缘有紫色瘀斑,舌苔薄白。诊断为股动脉栓塞。辨证:气血瘀滞,经络闭塞。治法:补气活血,法瘀通络。方药:黄芪60克桃仁、红花、地龙、川牛膝、元参各15克归尾、川芎各12克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菖蒲各9克甘草3克苏合香0.9克(冲服)针刺穴位: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灸)二诊:前方服5剂,症状逐渐减轻,右下肢自觉温暖,疼痛次数减少,时间缩短。前方黄芪加至90克。治疗一个月后疼痛消失,可触及股动脉搏动,能下地活动。五周后出院,继服中药调养。

(《邢锡波医案选》)

【评按】血痹的病名,原见于《灵枢经・九针》。产生此病的内因由于气血虚弱,外因则以感受风寒较为常见;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袭人、气血闭阻所致。此案发生于产后,气血虚弱自不待言。洽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法。方中重用黄芪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