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症,欲服丸散以保真元者;则用平和之药,调理气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争胜,反有伤也,此开阖缓急之意也。然又有补之而不分五脏者何也?夫五脏有正补之法,有相生而补之之法。《难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此正补也。又如肺虚者补脾,土生金也;脾虚者补命门,火生土也;心虚者补肝,木生火也;肝虚者补肾,水生木也;肾虚者补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补之也。药既补矣,更加摄养有方,斯为善道。谚有之曰:‘药补不如食补。’我则曰: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

  第三章・表里寒热

  凡勘伤寒。必先明表里寒热。有表寒。有里寒。有表里皆寒。有表热。有里热。有表里皆热。有表寒里热。

  有表热里寒。有里真热而表假寒。有里真寒而表假热。发现于表者易明。隐伏于里者难辨。真寒真热者易明。

  假寒假热者难辨。今试举其要以析言之。

  第三章・表里寒热

  第一节・表寒证

  凡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者。皆表寒证。皆宜汗解。《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者是也。但要辨无汗者。寒甚于风。为正伤寒。必须使周身大汗淋漓而解。苏羌达表汤为主。随证加减。自汗者风重于寒。为冷伤风。必兼鼻寒声重。咳嗽喷嚏。但须 微汗而解。苏羌达表汤去羌活、生姜。加荆芥、前胡、桔梗为主。若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发。其人不呕。仍是太阳表证。苏羌达表汤主之。惟寒已而热。热已而汗者。则为少阳之寒热往来。症多目眩耳聋。口苦善呕。膈满胁痛。必须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津津汗出而解。谓之和解。轻者柴胡枳桔汤。重者柴胡陷胸汤选用。若发寒时身痛无汗。发热时口渴恶热。太阳表证未罢。阳明里证已急。则为少阳寒热之重证。柴芩双解汤主之。如身热微恶寒无汗而微喘。头额目痛。肌肉烦疼。此风寒由皮毛袭于阳明肌肉也。仍宜发汗。苏羌达表汤去羌活、加葱豉主之。总之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虽有大汗微汗之不同。而同归汗解。太阳发表。少阳和解。阳明解肌。其理一也。

  第三章・表里寒热

  第二节・里寒证

  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肢厥脉微。下利清谷者。名曰中寒。仲景所谓急温之。宜四逆汤者是也。

  【荣斋按】这节举证太简单,特转引石芾南学说以补充之。他在《医原》里指出:“里寒一证,不外脾肾阳虚。

  阳虚则化湿,故夹湿者多,治法不外四逆、真武、理中三法。四逆一类,不离姜附,再观其方中加减,皆欲其通阳开闭,重在肾也。真武一类,不离苓附生姜,欲其温阳镇水,亦重在肾也。理中一类,不离干姜、白术,欲其守中,重在脾也。”观此,则知同是一个里寒症,而治法却有分别──用四逆重在通阳开闭,用真武重在温阳镇水,用理中着重在温脾守中。

  第三章・表里寒热

  第三节・表里皆寒证

  凡身受寒邪。口食冷物。陡然腹痛吐泻。肢厥脉沉。此为两感寒证。轻者神术汤加干姜、肉桂。重者附子理中汤加姜汁、半夏。

  第三章・表里寒热

  第四节・表热证

  凡温暑证。始虽微恶风寒。一发热即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口大渴。目痛鼻干。齿板燥。心烦不得眠者。虽皆为阳明表热。但要辨身干热而无汗者。尚须辛凉解肌。使热从外达。葱豉桔梗汤为主。随证加减。身大热而自汗者。只宜甘寒存津。使热不劫阴。新加白虎汤主之。

  第三章・表里寒热

  第五节・里热证

  凡伤寒邪传入里。温热病热结于里。皆属阳明腑证。手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腹胀满。绕脐痛。心烦恶热。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甚则谵语发狂。昏不识人。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三承气汤者是也。

  【荣斋按】伤寒阳明急下症,它只是里热症的一部分,本节只有这些,不能包括全面。何氏在“重订广温热论”中对于里热症分列七个类型,颇为明白晓畅,特转引如下:(一)热在营卫之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面局部红或肿,眼白黄,目珠胀,鼻孔干,唇燥,烦躁。轻发疹 ,重发丹斑。舌苔白而底绛,或两边白苔而中红。或身热反减恶热反甚,咳嗽黄痰,上气喘急。

  (二)热在胸膈、气分抑郁之候:咽燥喉痛,胸胁满痛,甚或胸前红肿,按之热甚。小便色黄。舌苔浓白而糙,或黄腻而燥,或见红点,或有裂纹,或黄白相兼,或灰白。

  (三)热陷心包及心,血分灼热之候:谵语发狂,或沉昏嗜睡,或烦躁不寐,四肢厥逆,指甲红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