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作与血虚相对的“血实”。我从前感觉现代所说的“充血症”,也不能机械地看作血实。这里的瘀血蓄血,本质上是血的病态;所谓“实”者。是“塞实”的实,不是“充实”的实。这一点,思想上应该明确。

  第四章・气血虚实

  第五节・气血皆虚证

  凡呼吸微。语言懒。动作倦。饮食少。身漉淅。体枯瘠。头眩晕。面 白。皆真虚纯虚之候。前哲所谓气血两亏。急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峻补之是也。

  【荣斋按】关于“气虚”“血虚”的证状,何氏《重订广温热论》里也有比较明白的记载,他说:“气虚当补之候是: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动则气喘,或痞满多痰,或饮食难化作酸,或头晕自汗,大便泄泻,或咳嗽气促,舌苔白嫩或淡红而润。血虚当补之候,是:面唇淡白,头晕目眩,五心烦热作渴,神志不宁,健忘怔忡失眠,肠燥便艰,口干舌萎或口舌生疮;舌苔嫩红而干,或绛底浮白,或舌绛而燥。”

  第四章・气血虚实

  第六节・气血皆实证

  有因本体素强者。有因外感邪盛者。本体素强者病必少。即有病。必多表里俱实证。应发表则发表。应攻里则攻里。去病务绝其根株。若外感邪盛。如皮热肺实。脉盛心实。腹胀脾实。闷瞀肝实。前后不通肾实。《内经》所谓五实是也。先其所急以泻之。

  第四章・气血虚实

  第七节・气虚血实证

  有上虚而下实者。即血分伏热证。外证虽多似虚寒。而口微渴。便微结。溺微赤。脉细数。治必先清其血络。

  灵其气机。其甚者咽燥渴饮。五心须热。溺少便结。又当救液以滋阴。有阴实而阳虚者。即阳陷入阴证。体重节痛。

  口苦舌干。夜热心烦。便溏溺数。症虽似湿盛阴胜。热结火炎。然洒洒恶寒。惨惨不乐。脉伏且牢。则为清阳不升。胃气虚陷之候。初用升阳以散火。继用补中益气以提陷。切忌滋阴降火。

  第四章・气血虚实

  第八节・气实血虚证

  有脱血后而大动怒气者。必先调气以平肝。继则养血兼调气。有阴虚证而误服提补者。先救药误以消降之。继用甘凉救液以清滋之。尤必明其气血偏胜。调剂之以归于平。

  第四章・气血虚实

  第九节・气真虚而血假实证

  即阴盛格阳症。《内经》所谓大虚有盛候是也。

  第四章・气血虚实

  第十节・血真实而气假虚证

  即阳盛格阴症。内经所谓大实有羸状是也。

  【荣斋按】本节所谓“大实有羸状”,其病理机转,原文不加帮助,特根据现代学说补充如下:凡大实大热之症,则体内各组织各官能必异常兴奋亢进,亢进之极,则物质与势力的消耗必多;于是,它结果势必陷于疲劳及衰弱。譬如散温机能亢盛,汗腺分泌太多,它结果必至汗腺疲劳,失掉收缩作用,所以有自汗不止的状态。又如心脏弛张亢进,则喷射于体表末梢之血液必多,以事救济,结果亢进之极,也必发现了神经衰弱,所以脉搏终至迟细无力;体温过于放散,其结果必至造温机能应付不及,而陷于疲惫及衰弱,始而全身壮热者,继则肢冷如冰了。这都是体内的物质和势力消耗太多,又没有别的给它补充,势必至于反热为虚,反热为寒的阶段,而呈现出“大实有羸状”的假证。题材所说“血真实而气假虚”,是不够明确的。至于上节所谓“阴盛格阳症”,其病理机转,即是热力外越。它的证状,最难辨别;根据恽铁樵先生经验说:“凡阴盛格阳大虚盛候之病,色、脉、证三项,必有异乎寻常之现象,与其病候不相应。例如:阳明面赤,脉则洪滑,色与脉相应也,神气则见有余;戴阳为病,面如妆朱,脉数甚,无圆滑意,色与脉均异常,而神色若明若昧,色与脉不相应矣。若当衰弱而见衰弱症象为相应,衰弱而见有余症象──且有余异常,即是不相应;不相应,大虚之盛候也。”(见恽铁樵药物讲义)我认为本书中这两节最简略,简略得不成文理,主题也不够相称;本章第七、八两节,也不能自圆其说。这四节,可说是全书中最难于理解的。

  总而言之。纯虚证不多见。纯实证则常有。虚中夹实。虽通体皆现虚象。一二处独见实证。则实症反为吃紧。实中夹虚。虽通体皆现实象。一二处独见虚症。则虚证反为吃紧。景岳所谓独处藏奸是也。医必操独见以治之。

  第五章・伤寒诊法

  凡诊伤寒时病。须先观病患两目。次看口舌。以后用两手按其胸脘至小腹。有无痛处。再问其口渴与不渴。大小便通与不通。服过何药。或久或新。察其病之端的。然后切脉辨症。以症证脉。必要问得其由。切得其象。以问证切。以切证问。查明其病源。

  审定其现象。预料其变症。心中了了。毫无疑似。始可断其吉凶生死。庶得用药无差。

  问心无愧。慎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