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虚者中暑。下截齿燥。脉芤者便血。上齿龈燥者胃络热极。多吐血。下齿龈燥者肠络热极。多便红。经行多而齿忽啮人者。冲任涸竭。病必危。虚损久而齿忽啮人者。心肾气绝。病不治。

  【兼勘】叶香岩先生曰。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凡病看舌后。亦须验齿。齿垢由肾热蒸胃浊所结。其色如糕者。则枯败而津气俱亡。胃肾两竭为无治。齿焦肾水枯无垢则胃液竭。多死。有垢则火虽盛而液尚未竭。当微下之。齿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宜辛凉泄胃。齿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宜甘咸救肾。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宜清火救水。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症多险。宜救肾。热邪耗胃津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尚可治。宜安胃。齿缝流血而痛者。胃火冲激也。宜清胃。不痛而出于牙根者。肾火上炎也。宜滋肾。此皆叶先生经验之心得。足补俞氏之未备。

  【荣斋按】本节首段观察吸呼的方法,不完全。尚有最精要、最切合实用的,如:气短、气喘、鼻扇、肩息、息高、气息岔涌等六种,均应当深刻了解。而“气粗”“气微”两种,本节也说得欠详细,兹一并补充之:(一)气粗──呼吸有力而不和平,每于阳明热甚时见之,病标在肺,病本在胃;胃中积热,气不清降,肺被迫而气粗,阳明实症也。(二)气微──呼吸低微,主诸虚不足,然正气固衰,邪气亦衰了;这常见于热病已愈,正气未复的时候。若在杂病,以失血症为最显,在伤寒,以两候后为多见。(三)气短──呼吸比平常人短些,也是虚症。它与气微的差别:气微的呼吸是静的、是无声的,气短是躁而带粗的;气微是气不足以息、言不足以听、状态则自然,气短则气若有所窒,语言像不能接续,状态很勉强。气微者,多属外感病末传,气短者,多属内伤病初起。所以气微为病退之时,气短为病进之候。(四)气喘──为气急之总名,其原因是体温高涨,其关键在乎胃和肺;但也有阴不足者;务须注意其兼症。(五)鼻扇──此症是鼻孔弛张不已,可以一望而知;凡气急非必危症,若兼鼻扇,则多数有危险,大多属于肺脏窒息。(六)肩息──气管窒塞,体力微弱,吸气时非出全力不可,因而牵动其肩;是谓肩息。病灶在肺,病源在肾,所谓肾不纳气也,哮喘病剧烈时,往往见之。(七)息高──呼吸及胸而止,其肺部之起落,仅在胸膈以上。伤寒下后,见之者死,杂病久病衰弱甚者,不在危殆之例。(八)气息岔涌──此是一种特别急性肺病,其喘息大起大落,胸博腹部皆膨胀,如抽气的风箱,而鼻孔若感异常狭窄;小儿患此者极危。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三节・看舌苔法

  《内经》云。心在窍为舌。舌者。声音之机也。又云。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由是推之。舌为心肾脾胃之外候。心主血。故舌色本红。成无己所谓舌者心之苗。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舌上有膜。

  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之浅深也。脾主湿而胃主燥。肾主五液。舌上生苔者。由胃热蒸脾湿所结。故苔白而滑。或灰滑。或黑滑者。皆脾湿上潮也。若舌生黄苔。则热已入胃。其则焦黑。或生芒刺。或糙或涩或燥或干。甚或卷短者。

  皆由胃热已极。燥气上灼。肾阴下竭。不能由廉泉玉英输出津液以上布舌本也。故舌本主心肾所属。舌膜主三焦内膜所统。舌苔主脾胃气蒸。心属上焦。故舌尖主上焦。肾属下焦。故舌根主下焦。脾胃属中焦。故舌中主中焦。而各脏腑之表里寒热。气血虚实。

  毕形于舌者。皆由脏腑之经气。由三焦膜络为之传递。以分布于舌本也。故舌上有苔。

  则辨其苔之现色。无苔。则辨舌肉之本色及其形质。于诊法上为第三要诀。其诊法。已详前六经舌苔中。及后列辨舌举要。兹不赘。

  【秀按】元人杜清碧舌镜。尚嫌其简。国初张诞先舌鉴。似嫌其繁。繁简得中。其惟俞氏之辨舌乎。

  【廉勘】茂名梁特岩先生曰。舌居肺上。腠理与胃肠相连。腹中邪气。熏蒸酝酿。

  亲切显露。有病与否。昭然若揭。亦确然可恃。参之望闻问切。以判表里寒热虚实之真假。虽不中不远矣。申江周雪樵同社友曰。舌膜与消化部各器具连。故能显胃肠等消化部之病。又与循环器呼吸器有密切之关系。验苔之法。以润燥为两大纲。血热而多。则色红。血寒而少。则色淡。(与牙龈唇色、盖皆相同。)若胃有燥粪。胆汁无事。则逆流而上。其色即黄。其所以色黑者。表明血中有毒也。而舌与心肺肝胃大小肠等相关。故苔色为治病一要据。西医柯为良曰。凡舌上面有刺。刺中有脑蕊。能主尝味。亦有苔。

  用以察病。最为有益。合而观之。辨舌为诊断上之最要。中西一致。实有可据。张诞先着舌鉴。列图疏方。繁而寡要。惟叶香岩先生温热论。辨舌色独出手眼。洵不传之妙法也。故从石芾南重订本。附录其说。以见向往钦佩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