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肠胃的实热壅闭;清其热,通其闭,则神经自安,谵狂便息 。然阳明之狂,有潮热便闭等症状,而癫狂病则无:癫狂病有发作性,时剧时已,而阳明病则不然。以此为辨。至于“阳明发狂”的证治,根据文献记载及临床观察,经过初步的分析,得出如下几点:关于症状方面──(一)热度在四十度上下,最高是四十一度。(二)情绪及动作的表现,是:烦躁不安,神昏呓语,或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能静卧,时或一跃而起,且能奔走下楼;精神若明若糊,不能自制其行动。初时呼之则神志转清,渐则唤之亦沉沉昏睡。(三)病重者两手时张时举,手指振颤,举措不全适意,或寻衣,摸床、撮空。(四)两耳作聋,唇皮颤动,卧时吐气,鼻孔煽动,齿垢唇焦。(五)大小便秘涩或失禁。(六)呓语约分三类:一为日常生活或卖买之对答(平日劳心过度之故)

  ,一为奔走操作之演述(平日劳力过度之故),一为梦见神鬼之怪语(平日向畏鬼神因高热而神经生幻觉状态)。

  关于药治方面──(一)清热解毒安定神经,如犀角、黄连、牛黄为主要药;佐以石膏、竹沥、金汁、大青叶、板蓝根。(二)镇静神经防止发厥,如羚角、牛黄、龙胆草。(三)消炎退热,如知母、黄柏、丹皮、赤芍、青黛、花粉、甘中黄、寒水石、黄芩。(四)清涤神经开窍醒脑,如朱砂、钩勾、冰片、西黄、广郁金、麝香。(五)清肺化痰,如川贝、桑皮、鲜菖蒲、陈胆星。(六)养营,如生地、元参、麦冬。其中也有应用下剂的,但须以腹诊及大便是否秘结为准。

  又按:俞氏所说“心风发狂”,体味他叙述的症状,相当于“癫痫”,不能说是发狂。根据古人治法,应用吐剂以祛肺胃过多的分泌,以减少体内刺激(如张子和尝用瓜蒂散以治癫痫,东人也屡用之。)安神镇逆以镇静神经;(茯神、远志、枣仁、龙牡等。)铁剂(如《内经》生铁落饮)以除血结而益贫血;毒剂(如龙虎丸、妙功丸、龙马自来丹。)以祛痰除毒,亢进血行;辛凉(羚羊、石膏之类)以除脑热;也有用大补气血,以强壮脑神经。总之,法无一定,俞氏所谓“辨其阴阳虚实,对证发药。”这是要诀。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二十节・漏底伤寒

  【因】外感证一起。即直肠洞泻。不因攻下而自利者。世俗通称为漏底伤寒。然有协风、协寒、协热、协食之别。必先其所因而明辨之。

  【证】协风自利者。初起头痛怕风。自汗腹疼。肠鸣飧泄。完谷不化。舌苔白薄而润。或淡白而嫩滑。协寒自利者。初起恶寒蜷卧。身虽发热而手足厥冷。或吐清水。大便色青。完谷不变。形如 溏。小便清白。脐下必冷。腹多胀满。舌苔白嫩而滑。或灰滑而淡白。协热自利者。一起即身发壮热。背微恶寒。面垢齿燥。口干渴饮。大便虽亦有完谷不化。而状如垢腻。色多黄赤黑。且皆热臭。气暖如汤。后重而滞。溺色黄赤。

  或涩或闭。脐下必热。舌苔黄腻而糙。中后截浓腐垢腻。协食自利者。初起虽微恶风寒。而身热口燥。渴饮而呕。胸脘硬痛。嗳腐吞酸。傍流粪水。热臭难闻。矢气亦臭。舌苔黄而垢腻。浓腐堆起。中后愈浓。或如豆腐渣炒黄满布。

  【脉】左弦浮。右沉濡者。乃外风搏动肠风。《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也。沉迟无力。甚则沉微似伏者。《伤寒论》所谓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数而有力。甚则洪弦而实者。王太仆谓大热内结。淫泻不止。陶节庵所云热邪不杀谷是也。弦长而滑。或滑数而实者。《伤寒论》所谓下利有宿食也。若下利谵语者。肠中必有燥粪也。

  【治】协风自利。初与刘氏肠风汤加味。(生晒术、炒白芍各钱半、炒广皮、煨防风、焦麦芽各一钱、煨葛根、川芎各八分)疏表建中以止泻。继与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煨木香。带壳春砂(各八分)调中益气以善后。

  协寒自利。轻则胃苓汤。温胃利水以止泻。重则附子理中汤。热壮脾阳以住泄。终与白术和中汤。温和脾胃以善后。协热自利。先与葛根芩连汤加味。(生葛根、青子芩各钱半、小川连八分、拌炒广木香六分、滑石三钱、清炙草六分)。清中解表以泄热。继与加味白头翁汤。清热坚肠以止利。终与三黄熟艾汤。(条芩一钱、川连六分、川柏四分、熟艾二分、猪苓、泽泻、生白芍各钱半、乌梅肉二分、灯心两小帚。)酸苦泄热。芳淡利湿以善后。协食自利先与枳实导滞汤。消积下滞以廓清胃肠。继与芩连二陈汤。苦降辛通以整肃余热。终与麦门冬汤。加鲜石斛、蔗浆。清养津液以调和胃气。总之证既自利。当先其所因以治利。利止内实。正气得复。邪气自解。往往微汗出而愈。盖下利为内虚里急。仲景所谓里急者即当救里也。若不救里。专发其汗以治表。则内外俱虚。变证蜂起。轻则气上逆而为呕哕。重则气内虚而成痞满。虚则误汗亡阳而转脱。实则误汗助火而转闭。临证者慎之。

  【秀按】漏底伤寒。始见于陶氏《六书》。乃田野间俗名耳。陶氏谓伤寒自利。多责于热。杂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