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痨宜紫菀散。(紫菀、北沙参各二两、麦冬、桔梗、茯苓、阿胶、川贝母各一两、五味子、炙甘草各五钱、上药为末、每四五钱、水煎去滓服。)

  劫痨散。(细生地、生白芍各三钱、白归身二钱、潞党参、阿胶、仙半夏、炙绵 各钱半、炙甘草一钱、五味子五分、以上各药为散、每服三四钱、温汤调下、空心服。)顾氏清金散。(生桑皮、百合、冬花、川贝各三钱、生苡仁五钱、地骨皮四钱、麦冬二钱、生甘八分、生藕汁一杯冲、童便一杯冲、枇杷叶去毛一两、鲜茅根一两、煎汤代水。)等选用。成蛊当归活血汤。(全当归三钱、桃仁二钱、桂枝钱半、炒枳壳、赤芍、鳖血柴胡各八分、赤苓一钱、黑炮姜四分、藏红花二分、炙甘草五分、鲜生地一两。陈酒一瓢冲入。)服之不应。再加炙穿甲五分。又不应。加附子三分。有实热者。禁用。

  须加大黄一钱亦可。或下瘀血汤。(原桃仁三钱、生锦纹钱半、醋炒地鳖虫十只。)或桃仁承气汤。

  合逍遥散。(原桃仁、全当归、赤苓各三钱、生锦纹钱半、风化硝一钱、川柴胡、官桂、炙甘草各五分、薄荷四分、细辛三分、生白术八分、炒蝼蛄十只、研包。)奏功更捷。

  第十二章・调理诸法

  第一节・病中调护法

  (添加)

  【荣斋按】本章原作只有瘥后调理法,而不提及病中调护法,在编述方面是脱节,在事实方面是缺点。

  须知疾病与调护,为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关键,医药疗效之显著与否?与调护的合理不合理有密切关系。中医文献记载,因失于调护而造成事故的例子,是不少概见的。例如《冷庐医话》载:秀水王氏子患身热、咳嗽、由于不忌风冷和饮食,结果致疹发不透,胸闷气喘而死,这是一个事实。另一方面,譬如感寒病热,服发汗剂,若病家不善调护,或因覆被太多,致药后大汗淋漓,病反热高;或因服药之后,仍食荤腥油腻,热不得退;在病家尚以为医生辨证不确,用药失当之故,而不知其症结是在病家之失于调护。

  祖国护病学说,在张仲景时代是很讲究的。例如:服桂枝汤后的“将息”和“禁忌”,经常关心服药后的病理响应和药理响应等;已具备了护病学的基础。后此各家医书,不重视这个方法,认为它是医疗任务中的附件,仅列入“保生”“慎疾”一类文本中,缺乏有系统的叙述。现下我把近人关于护病方法的文本摘录三篇,取其通俗易晓,避免高深的理论,并附入西医护病学若干则,取长补短,以资互相参证。

  (甲)毛退之提出四点:(一)空气宜流通──一日夜须得两三回之换气,但换气时不可使病患感觉有寒,春秋宜以衣被谨护之,冬季宜 火于炉,以助其温。衣服被褥,常洗晒以使其洁。病体则时以温水毛巾拭之,使皮肤之呼吸便易。(二)病室──宜整齐、清洁、闲静,最忌乱杂秽物或喧扰。(三)宜保持平衡之体温──病患手足最易寒冷,则与他部温度不平衡,致妨碍血行。(四)食物宜适量调剂其食欲──病患之食量,必减于平时,若以不配胃之食物进,则欲减而病增矣。虽然病体之消化力必弱,尤不可以无限制。(录自《中西医话》卷二)

  (乙)顾时雨分三方面说:(一)饮食方面──.病中以吃素为宜,尤其是外感病。.如果病患不要吃的食物,千万不可勉强。.病患胃口呆钝不思饮食时,可停止进膳一日或半日。.病中消化力薄弱,每顿须少吃,且必择易于消化者。.因多吃油腻荤腥而患泄泻时,从速停止饮食。.病中每觉口味不佳,但不可因此而吃各种不应食的物品。.病中进食质量宜少,如其不够,宁可次数加多。.病中食物,以糜粥为最宜。(二)寒暖方面──.病患之衣被,须温凉合度,且须择轻软舒适者。.病患之衣被,要适合时令。.病室中宜保持适当温度(摄氏表十六至二十度)过与不及,皆非所宜。(三)精神方面──.病患须力求精神安定。.侍疾者须常以好言安慰病患,尤宜细心留意病情,告知医生,以供参考。.病患烦闷时,侍疾者可择有趣味之故事或笑话,讲给病患听,使病患精神上减少痛苦。.病室内不可人声扰杂,否则容易引起无谓之烦恼。.家庭琐事,不可告知病患,以免引起精神上的刺激。(恽铁樵医学月刊第一期)

  (丙)陈组光发汗时之摄生──取汗之目标,有一定标准。汗液亡失过多,则有筋惕肉 、亡阳、亡津液、小便不利,大便干燥之弊。汗液排泄不布(谓局部汗出而不遍布周身也。)则有“病不解”“解不足言”之弊。

  故发汗之目标,不求甚多,亦不求其少,求其遍身 然润也。发汗时之摄生,即增加体外温度,以辅助药力之不足,或摄养体力,使体工恢撤消状;故可分为求汗时,与汗出后二期言之:(一)求汗时:.药汁宜温热服。.病室宜增高温率。.服药后宜温覆被窝,下半身更宜重褥,或熨以热水袋。.可少与热稀粥,以助药力。(二)汗出后:.宜休养在空气不激烈鼓动的地方。.静坐或躺卧在围帐里。.室内保持常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