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要缓而图之。
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
之清肃。如半身痿废。及手足痿软。治之得法。亦能复起。而肺近在胸中。呼吸所
关。可不置力乎。肺痈属在有形之血。血结宜骤攻。肺痿属在无形之气。气伤宜
徐理。故痈为实。误以肺痿治之。是为实实。痿为虚。误以肺痈治之。是为虚虚。此
辨证用药之大略也。然两手寸口之脉。原为手太阴肺脉。此云寸口脉数。云滑
数。云数实数虚。皆指左右三部统言。非如气口独主右关之上也。其人咳。口中
反有浊唾涎沫。顷之遍地者为肺痿。言咳而口中不干燥也。若咳而口中辟辟
燥。则是肺已结痈。火热之毒。出现于口。咳声上下。触动其痈。胸中即隐隐而痛。
其脉必见滑数有力。正邪气方盛之征也。数虚数实之脉。以之分别肺痿肺痈。
是则肺痿当补。肺痈当泻明矣。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
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
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
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补注〕按嘉言云。肺痈之脉。既云滑数。此复云微数者。非脉之有不同也。滑数者。
已成之脉。微数者。初起之因也。初起左右三部脉微。知其卫中于风而自汗。左右三部脉数。
知为荣吸其热而畏寒。然风初入卫。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
伤者不过在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风由所合以渐舍于肺俞。而咳唾振寒。
兹时从外入者。从外出之易易者。若夫热过于荣。即随吸气所入。不出而伤其
血脉矣。卫中之风。得荣中之热。留恋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
为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从泻法而下驱之。使其邪毒随驱下移。入胃入腹
入肠。再一驱。即尽去不留矣。安在始萌不救。听其脓成而腐败耶。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补注〕肺为气之总司。主呼吸者也。今云上气至于面浮肿。至为肩息。是其肺气
壅逆。而肩为动摇矣。何也。肺之所畏者。火也。设中焦邪实。阻其升降。而炎上之
性。有加无已。则所呼之气。邪有以助之。而所吸之气不复下达。遂使出入息肩
矣。加以脉浮大。火势方张。本体既衰。而邪削更甚。又何法可令其内还而下趋
乎。故不治也。然犹有可图者。庶几中土尚培。生气未绝耳。若加利为尤甚也。
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补注〕同一上气也。此则作喘而不息肩者。正以皮毛乃肺之合。为邪所蔽。遂令
肺气不得外达。故寒伤营者。亦作喘也。彼燥阴也。上气何以复燥。肺气既塞。遂
令下流不化。水既不化。又令木气不疏。此皆以母病而兼及于子也。一发其汗。
则塞者得以外通矣。逆者得以下达矣。故曰愈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补注〕嘉言云肺热。则膀胱之气化亦热。小便必赤涩而不能多。若肺痿之候。但
吐涎沫而不咳。复不渴。反遗尿而小便数者。何其与本病相反也。必其人上虚
不能制下。以故小便无所收摄尔。此为肺中冷。阴气上巅。侮其阳气。故必眩。阴
寒之气。凝滞津液。故多涎唾。若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明是消渴饮一溲
二之证。更当消息之矣。
愚按∶肺寒。上虚也。便数。下虚也。圣人只温其中。岂非以补其母。则子自安。总司
之地温。而膀胱亦温。下泉无洌彼之患矣。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x射干麻黄汤方\x
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洗)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嘉言云。上气声如水鸡。明系痰阻其气尔。阻之务在去之。而仲景不专于
去痰者。以肺受风寒。主气之司。已为邪困而不能自持。莫若主于发表。而佐以
润燥下气开痰四法。聚于一方内。以分解其邪。不使之合。此因证定药之大法也。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x皂荚丸方\x
皂荚(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