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再服。
\x橘枳姜汤方\x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补注〕胸痹既有虚实。又有轻重。故痹之重者。必彻背彻心者也。轻者不然。然而
何以亦言痹。以其气塞而不舒。短而弗畅也。然一属手太阴肺。肺有饮。则气每
壅而不利。故以茯苓逐水。杏仁散结。用之当矣。又何取于甘草。盖以短气则中
土不足也。土为金之母也。一属足阳明胃。胃中实。故君橘皮以理气。枳实以消
满。且使积滞去而机窍通。更加生姜之辛。无处不宣。靡有遏抑。庶邪去而正自
快。此同一实证中。而又有脏腑之别也。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补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故
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能不胜任而愉快耶。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x桂枝生姜枳实汤方\x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枳实、生姜。原以治气塞。况于痞乎。故较前条稍减轻分两。使痞者下其气
以开之。悬痛属饮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
逆非一。或肾气上冲。正未可知。桂伐肾邪。正其能事。不但调和荣卫。为去痞臣也。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x乌头赤石脂丸方\x
乌头(一分炮) 赤石脂(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半两炮) 干姜(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补注〕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寒之气厥逆而上干者。横格于胸背经脉之间。
牵连痛楚。乱其气血。紊其疆界。此而用气分诸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
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而即于温药
队中。取用干姜之泥。赤石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所横冲之新队。俾胸之气自行
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此炼石补天之精义也。今人知有
温气、补气、行气、散气诸法矣。亦知有堵塞邪气攻冲之窦。令胸背阴阳二气并行不悖者哉。
\x九痛丸\x 治九种心痛。(非仲景方)
附子(二两炮) 生野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补注〕丸以九名。能治九种心痛。吾不知其治何者为九也。且兼治卒中恶腹胀
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堕车血疾等。皆主
之。由此言之。则知热以去冷。辛以开郁。降以治逆。香以散结。甘以补正。毒以攻
毒。萃群力于一方。合诸毒而罔顾。用力少而成功多者。正以君主之地。无使窃
发。故无礼于侧。鹰 逐之。况于胞络受害。不啻震惊辇毂者乎。此宁速无宁缓
者也。然则火痛亦可治欤。曰可。何也。此从治之法也。观落马堕车以及血疾。则
皆因伤而滞。或素有瘀。所痛即不关于心者。无不可治也明矣。



<目录>卷十

<篇名>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属性:(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二首)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补注〕嘉言云。趺阳脾胃之脉。而见微弦。为厥阴肝木所侵。侮其阴气横聚于腹。
法当胀满有加。设其不满。阴邪必转攻而上。决无轻散之理。盖阴邪既聚。不温
必不散。阴邪不散。其阴窍必不通。故知其便必难。势必逆攻两 而致疼痛。较
腹满更进一步也。虚寒之气从下而上。由腹而 。才见一斑。亟以温药服之。俾
阴气仍从阴窍走散。而不至上攻则善矣。
〔衍义〕仲景所谓此虚寒自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包举阴病证治。了无剩义。盖
寒从下上。正地气加天之始。用温则上者下。聚者散。直捷通快。一言而终。故卒
病论虽亡。其可意会者。未尝不宛在也。
愚按∶趺阳为足阳明胃。在跗上五寸间。夫府阳也。土本大。今微弦。阴脉也。脉微
者本虚。必有乘之者矣。故兼木脉。克贼随之。中州之气衰。安能清升而浊降乎。
腹满必至。理自然也。设不满。则真阳既不足以生土。是命门大虚。而膀胱之气
亦不化。何者。胃固司肾之开阖者也。便既难。则两 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