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无常。此胃气垂绝之象。亦已危矣。又或停滞冷物。遂令胃气不复发越耳。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补注〕伤食者不头痛。今头痛。故知或风或寒。乃浮紧又寒脉也。若但紧不浮。则
知腹有所滞。虽兼外邪。因不见浮。治之者须知内伤外感。用药自有分寸。而不急于下也明矣。



<目录>卷十一

<篇名>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

属性:(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三首)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衍义〕肺者。手太阴燥金。与足太阴同为湿化。内主音声。外合皮毛。属上焦阴部。
行营卫。在五行生克。畏火克木。今为风中之。夫风者。内应肝木之气。得火反侮
所不胜之金。然木之子。火也。火必随木而至。风能胜湿。热能燥液。故为口燥。风
火皆阳。二者合。则摇动不宁。动于肺。则燥其所液之湿。鼓其音声。有出难入。而
作喘鸣。动于荣卫。鼓其脉络肌肉。则身运作肿胀。虽然。此特风中于肺。失其运
用之一证耳。若内经所论肺风者。多汗、恶寒、色白、时咳、昼瘥、暮剧。是又叙其邪
在肺作病状如是。各立一义以为例耳。然后人自此而推。皆可得之。其在脏在
舍在经络。凡所见之病。不患其不备也。余脏皆然。
肺中寒。吐浊涕。
〔衍义〕肺者。阴也。居阳部。故曰阴中之阳。谓之娇脏。恶热复恶寒。过热则伤所禀
之阴。过寒则伤所部之阳。为相传之官。布气化液。行诸内外。阳伤则气耗。阴伤
则液衰。今寒中之。则气液蓄于胸。而成浊饮。唾出于口。蓄于经脉。乃成浊涕。流
出于鼻。以鼻是肺脏呼吸之门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衍义〕肺金主秋。当下四十五日后。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之时。内经论其平脉曰。
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又曰。微毛而有胃气。又曰。厌厌聂聂。如落榆叶状。其
阴阳微上下之象如此。又曰。死脉则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又曰。
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又曰。但毛无胃。则是阳气不下。阴气不上。盛阳当变阴
而不变。既不收敛。又不和缓。惟浮。欲死可知已。因火克金而阴亡。内经谓其不
过三日死。正与此同。盖阴者阳之根。浮者有之。沉者亦有之。根壮而后枝叶茂。
叙平脉惟贵轻虚以浮。非全无沉者。但浮沉皆止三菽之重耳。不欲其如石之
沉也。今浮之虚。按之又弱如葱叶。于三菽其有几哉。越人曰。肝与肺有生熟浮
沉之异。生浮则熟沉。生沉则熟浮。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更始体用之气在二
脏。故二脏之形亦如之。缘肺居阳部。故体轻浮。主气以象阳。阳极变阴。故用收
敛以象阴。肝居阴部。故体重沉。藏血以象阴。阴极变阳。故用升发以象阳。浮沉
正此耳。五脏阴阳。各具一体用。不可不察。
肝中风者。头目 。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衍义〕五气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与筋合。肝之筋与经脉。皆出足大趾
之端。过股内。上循两胁。出胸中。至于巅。今中于风则动摇。上者为头目 。风甚
则亢。亢则害。承乃制。兼金之体。于是血液皆衰。经络尽从收敛而急束。故两胁
痛。不能俯仰。伛而行。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令嗜甘也。若内经肝风之
状。多汗恶风。善悲。色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此又并其脏之体用而言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千金云时盗汗
出咳食已吐其汁)
〔衍义〕肝者。阴之阳。其气温和。启陈舒荣而魂居之。并神出入。所畏者金也。金性
凉。其气收敛肃杀。故克之。令更中寒。金乃水之母。母必从子而至。以害其木。凝
泣气血。生化失职。不荣于上之筋脉。则两臂不举矣。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补注〕曷言死脏。已无生气也。肝属木应濡。是弱犹为本脉。然但浮之弱。既非长
竿末梢之循矣。及按之曰如索。则弦紧俱见。曰不来。则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
之理。今但去。是直上下而无胃气也。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勉强。有委而不前。屈
且难伸之状。故曲如蛇行也。呜呼。木之生也。有鼓动条达。发荣柔婉之妙。其死
也。非强直而不复。即矫曲而不遂。木曰曲直。所以始之终之也。
肝着。其人当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x旋复花汤方\x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补注〕肝主疏泄。言其用也。倘郁抑不舒。势必下乘中土。土必弱而时满。气必结
而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