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盖独为少阴病水耳。少阴者。至阴盛
水也。合四时主冬。故脉沉。水之象当然也。少阴经气当然也。当沉。故不可出。出
则少阴经气外绝。死之征矣。凡言浮沉迟数之脉。为其各有所由。故不可以一
法取之也。虽然。肾脏独病。其水则沉。兼风则不沉。所为出者。非独为浮也。为经
气离出其脏。沉之亦无有也。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
者有水。可下之。
〔衍义〕内经色泽者。病溢饮。溢饮者。渴而多饮。易入肌皮肠胃之外。注云。是血虚
中湿。又曰。水、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肿也。灵
枢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肿如蚕。如新卧起之状。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
消渴。必多饮。多饮则水积。水积则气道不宣。故脉浮矣。所积之水。溢于肠胃之郭。则腹大。三
焦之气不化。则小便难。若脉沉绝者。知其水积在内已甚。脉气不发故也。必下其水。乃可愈。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
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衍义〕下利血虚液少。故渴。渴而暴饮。水停不散。故小便不利。溢于内外。以成肿
满。故小便利而汗出。则所停之水行。而肿满愈矣。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衍义〕心、君火也。其气蕃茂。遇寒水则屈伏。今水客于心。火气郁蕃。不得发于分
肉。则身重。不充盛于气海。则少气。烦热内作。则躁而不得眠也。火气不舒。其味
从郁所化而过于苦。水积于外。其味从湿所化而过于咸。咸味归阴。苦乃从咸
润下。入于胞囊。故阴肿也。如病肾水者。止以咸渗泄。但阴下湿而已。此因苦与
咸相合。苦性坚。因火与水相搏。所以咸味不得渗泄。而结为阴肿矣。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衍义〕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布胁肋。今客于经。伤其生发
之气。肝脏之阳。故病如此。然肝在下。主疏泄。虽受水郁。终有时而津可微生。则小便得以暂通也。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衍义〕肺主皮毛。行荣卫。与大肠合。今有水病。是荣泣卫停。其魄独居。阳竭于外。
则水充满皮肤。肺本通水道。下输膀胱。为尿溺。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
从其合。与糟粕混。成鸭溏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衍义〕脾居中及四肢。与胃合。为其脉自足入腹。属脾络胃。为阴脏也。中主藏物。
今水在脾。而脾胃之气不行。蓄积于中。故腹大。四肢不得并水谷。故苦重。谷精
不布。故津液不生。胃之贲门不化。则宗气虚而少气。胃之幽关不通。则水积而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衍义〕足少阴之脉。起足心。循内踝。贯脊属肾。络膀胱。为胃之关。今水在肾。关门
不利。故聚水。而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也。夫肾为水之海。然水在海者。其味
必咸。咸必渗走囊外。湿如牛鼻上汗也。咸水之病作。则心火必退而衰微。惟孤
阴而已。故逆冷也。心火退伏。则荣卫诸阳尽退。不荣于上。而脾胃谷精亦不循
脉上于面皮。故瘦也。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衍义〕分腰上下为便利发汗何也。盖身半以上。天之分。阳也。身半以下。地之分。
阴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阳。小便通地分之阴。故水停于天者。开腠理而水
从汗散。水停于地者。决其出关而水自出矣。即内经开鬼门洁净府法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
则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音怯)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
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衍义〕仲景脉法。寸口多与趺阳合。何也。盖寸口属肺。手太阴之所过。肺朝百脉。
十二经各以其时来见于寸口。脾胃二经出在右关。胃乃水谷之海。五脏皆禀
气于胃。则胃又五脏之本。所以经脉尤为诸经之要领也。邪或干于胃者。必再
就趺阳诊之。趺阳。足跗上冲阳。胃脉之源也。此条寸口沉为水迟为寒者。非外
入之邪。即脾胃冲脉二海之病。因水谷之阳不布。则五阳虚竭。虚竭则生寒。下
焦血海之阴不生化。则阴内结。内结则生水。水寒相搏。十二经脉尽从所禀。而
变见于寸口也。脾与胃为表里。脾气衰。则不能与胃行其津液。致清浊不分于
里。而为 溏。胃气衰。则不能行气于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