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
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衍义〕伤寒言呕多有因。因热因寒因水因饮。皆属胃家病。此独以水饮者。分三
节言之。初一段先呕却渴者。为饮而呕。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回。津液犹未布。
故渴耳。虽渴。终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第二段先渴却呕者。即前痰饮条中。小
半夏茯苓汤主之。第三段本渴。今反不渴。亦痰饮条中。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
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
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衍义〕凡脉以候病。阳盛则数。阴盛则迟。今言阳微而脉数。数而复胃中冷。其理
安在。盖脉病不可以概论也。此数由药之遗热所客。胃中冷。由阳不足而致。何
也。中焦者阴阳之界。汗剂必用辛温发散。不当汗而汗。损其中脘阳分。致令阳
微。膈气虚。药之遗热。从阴分而变。遂成数脉。古云客热。非阳盛也。虽有客热。胃
中之阳气不足。故曰胃中虚冷也。医反以寒剂泻之。复损阴分之阳。故脉变弦。
上下之阳俱不足。虽当日暮行阴之时。阳亦不能入于下。则糟粕不能输。大小
肠不能输将。亦不能安于中。必吐而复出也。故曰胃气无余。朝入而暮吐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衍义〕此条叙脉不叙证何也。上条以脉数为客热。此独言气血虚又何也。亦承
上条而言也。上条以汗下之过而致病脉之若是。此条以上焦荣卫之不逮。亦
致反胃之证。故不复叙。惟言脉之本象。阳脉动而健。阴脉静而翕。两者和合。不
刚不柔。不疾不迟。今微而数。微乃失阳之象。数乃失阴之体。奚止客热而已。胸
中。荣卫之海。荣卫虚而不充于中。故胸中冷矣。夫荣卫之气。出入脏腑。健运周
身。本生于谷。复消其谷。荣卫非谷不实。谷非荣卫不化。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
胃不纳谷也。王冰释内经曰。食入反出。是无火也。虽然谓之冷。当以正气不足
论之。正气者。阴阳之精。非寒非热。冲和纯粹。不宜以之为冷。与寒邪同治。若以
热治寒。不惟反助客热。且复耗其气。损其阳矣。所谓客热者。不独以上条药之
所遗。若五脏厥阳之火。乘克于中土者。皆足以客之。况多得于七情郁发之所
致欤。夫膏粱之变。皆足成客热。安可复投之以热乎。吁世人治是病。非丁、附则
姜、桂。孰知正气果何如则复也哉。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能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
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衍义〕趺阳者。胃脉之所过。故候胃脉必于是焉。脾与胃以膜相连。皆属于土。土
有阴阳。胃为阳土。脾为阴土。阳主气。主动。阴主血。主静。今谓脾伤不能磨。何哉。
此阴阳互为体用之义也。盖阳参于阴。则阴能动而不为凝结。阴参于阳。则阳
能固而不为飞扬。斯脾动则脉不涩。胃固则脉不浮。若浮则胃家虚。而谷不能
腐熟。涩则脾血伤。而谷不得消磨。所以在朝当阳时食入者。至暮行阴时反出。
在暮当阴时食入者。至阳时亦出。以其两虚不能参合。莫得转输于大小肠也。
河间云。趺阳脉紧为难治。胃之上脘血亡。则并膈间皆涩不利。食不下入。脾统
血。血亡。并大小肠皆枯。而糟粕不化。食虽入。必反出也。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衍义〕欲吐。以其邪在阳也。若下。不惟逆其治阳。又反伤其无过之阴。岂独反胃
而已。其为害可胜言哉。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补注〕哕者。无物有声之谓也。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审其证。视其
前后何部以利之。则满去而哕自止矣。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x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伤寒以是方治食谷欲呕阳明证。以中焦反寒也。吴茱萸能治内寒降逆。
人参补益阳气。大枣缓脾。生姜发越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腹
痛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肾肝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是方
治之。若不于中焦。其脏久寒者。则以本脏药化之。如厥阴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内有久寒者。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是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衍义〕此证伤寒厥阴证中。成注干呕吐涎沫者。里寒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