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脉弦。是变温润圆利之常。而为长直劲强之形矣。故曰此为心脏伤所致
也。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与此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均为上下
坚紧。而往来无情也。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
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
邪哭者。悲伤哭泣。如邪所凭。此其标有稠痰浊火之殊。而其本则皆心虚而血气少也。于是寤寐
恐怖。
精神不守。魂魄不居。为颠为狂。势有必至者矣。经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颠。此云阴气衰
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盖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入。经言其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
脾中风。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 而短气。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
洁洁状如摇者死。
风气中脾。外淫肌肉。为翕翕发热。内乱心意。为形如醉人也。脾脉入腹而其合肉。腹中烦重。
邪胜而正不用也。皮目 而短气。风淫于外而气阻于中也。李氏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
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皮目、上下眼胞也。又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
真脏见矣。按之如覆杯。言其外实而中空无有也。徐氏曰。洁洁状如摇。是不能成至而欲倾圮之象。
故其动非活动。转非圆转。非脏气将绝而何。故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浮者阳气多。涩者阴气少。而趺阳见之。是为胃强而脾弱。约、约束也。犹弱者受强之约束而气
馁也。又约、小也。胃不输精于脾。脾乃干涩而小也。大黄、枳实、浓朴。所以下令胃弱。麻仁、杏
仁、芍药。所以滋令脾浓。用蜜丸者。恐速下而并伤及脾也。
\x麻仁丸方\x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 枳实(各一斤) 浓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
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皆冷
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
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
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
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x甘姜苓术汤方\x(一名肾着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肾脉本石。浮之坚。则不石而外鼓。按之乱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躁动。真阳将搏跃而出矣。
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泽。而脉犹大动也。尺下脉宜伏。今反动。真气不固而将外越。反其封蛰之常。
故死。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
焦竭。即遗溺失便。
其气不和。不能自禁止。不须治。久则愈。
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而受气于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谷。则上焦所受者。非精微之气。
而为陈滞之气矣。故为噫。噫、嗳食气也。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故其气乏竭。即遗溺失便。
然上焦气未和。不能约束禁制。亦令遗溺失便。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云不须治者。谓不须治其下
焦。俟上焦气和。久当自愈。夫上焦受气于中焦。而下焦复受气于上焦。推而言之。肾中之元阳不正。
则脾胃之转运不速。是中焦又复受气于下焦也。盖虽各有分部。而实相助为理如此。此造化自然之妙
也。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 不通。
大肠有寒者。多 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热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喜清肃而恶烦热。肺热则咳。咳久则肺伤而痿也。热在中焦者。脾胃受
之。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阴阳者也。胃热则实而硬。脾热则燥而 。皆为坚也。下焦有热者。大
小肠膀胱受之。小肠为心之腑。热则尿血。膀胱为肾之腑。热则癃 不通也。 溏如 之后。水粪杂
下。大肠有寒。故泌别不职。其有热者。则肠中之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