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属性: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也。动脉,脉之动现于外,如手太阴天府、云门之类,按之其
动亦应手是也。)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寸口,即太渊、经渠穴之分,兼两手上中下三部脉
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会,聚也。手太阴,肺之经也。大会,《灵・动输篇》云∶“胃为五脏六
腑之海,其气清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是也。又《灵・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
于身。(呼,出气也。吸,内气也。《灵・五十营篇》∶“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
定息,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度,过
也,犹言过一次也。二十八脉实数,详《灵・脉度篇》。)
漏水下百刻,(按《隋志》刻漏始于黄帝。一昼一夜定为百刻,浮箭于壶内,以水减刻出,分昼夜之长短。)营卫行
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营卫,《灵・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
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也。合言脉,则营卫在其中矣。日行阳而夜行阴,昼
夜各二十五度,则五十度为一周也。盖昼夜有长短,此举其中而言。其行阳行阴、起止出入之法,详《灵・卫气行篇》。)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起于手太阴,止于手太阴,故曰终始。五脏六
腑之气皆现于此,故取寸口可以决生死吉凶也。《灵・营卫生会篇》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帝曰∶愿闻三焦之
所出。岐伯曰∶上焦出胃上口,并咽贯膈,……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
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此营卫之常度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尺寸详下文。要会,言要切之地、会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