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77-高注金匮要略-第26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气应木。右寸见紧。是胸中之阳。不足以御下。而肝木以阴寒之气上侵阳位也。夫心藏神。肺藏魄者也。
脉得芤而心血虚。则神不安于其宅。脉得微而肺气虚。则魄不宁于其居。又得动紧之下气凑之。凡五脏之 气。相见于魂梦。除虚劳者无生我我生之顺境。其所胜所不胜。以及比和者。皆夫妻子女之象也。况因种妄 情。缘生幻境。如影随形。此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道也。主本汤者。以号召阳精阳气之桂枝汤。填心肺之空。
所以责其芤脉微脉也。加龙骨者。取其镇重而通山龙之灵脉。所以宁其心神肺魄也。加牡蛎者。以动脉、紧 脉。为下阴上乘之诊。故以沉潜招摄之性。敛伏其冲气耳。不啜热粥如桂枝汤之服法者。恐汗泄上焦之阳 精阳气故也。七味药中。凡鬼交梦接。而致下泄下脱者。九转还丹。不足以拟其神妙。真圣人之奇制。而其如 千百年之不识何哉。

十条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平人。注见前。脉虚。为阴血不充。脉弱。为卫阳不实。气削于外。则细。阳衰于里。则微。夫既为无故之平人。
而见此虚弱细微之脉。则其命门之火。既虚于里。而其卫外之阳。复衰于表。合之无故血虚。岂非气不能外固。因 而汗越之所致乎。故知善盗汗也。盖阳气者。昼行于表。夜行于里。寤则衰阳犹有把持之势。寐则尽情内伏。
而护卫之气解散。且阳气内伏。又蒸其虚阴于外。故汗出如盗矣。

十一条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大。即前第三条脉大者为劳之义。女以七七为期。男以八八为期。人年五六十。是天癸已衰之候。其脉渐 当微小为顺。若病脉大。则与年五六十不相符矣。此必精血竭于里。而虚阳以无辅而外鼓之所致也。痹病。
注见胸痹血痹。皆阳虚之候。背行者。除中行督脉外。其左右凡四行。俱太阳之经也。夫阳胎于阴。气根于血。
里虚则表气亦虚。今虽以无辅而虚阳外鼓。然其卫气。终不能匀满。太阳者卫气之所会。故知其背行必有 痹处也。凡人饮食。必得呼吸之气以压之。而后能下于喉嗓。中气充足者。饮食既下。托住客气。而还为饱嗳 者常也。今气虚于胸分。不能上送客气。而与饮食同入于胃。而下历于肠。客气走注于空虚之腑。故苦肠鸣 也。马刀者。尖长而形似之。故名。侠与挟同。言挟于腋下也。瘿者。如槐柳楷木。舒发之性不畅。而凝结为繁丝 乱绺之瘿瘤也。言尖长如马刀之瘿瘤。挟于腋下之谓。盖气劳则生虚热。而肝胆之逆气。无阳神以冲和化 导之。则结为顽核。久而皮溃。不可完合矣。皆字。指痹及肠鸣、并侠瘿而言。三者皆气虚之症。故曰皆为劳得 之。此及上文盗汗一条。言虚劳之先见。而为轻症外症者。

十二条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气微于里。则脉沉。气削于外。则脉小。气衰于伏。而不能续鼓。则脉迟。脱气。非与里阴离脱之谓。如水干脱岸。
果干脱壳之义。盖气在人身。充周遍满。如粘连于四塞者。常也。今其脉里微外削。而几几有不易连续之势。
则其气短浅。而不及于躯壳之四塞。如水脱岸。果脱壳之象。故名脱气。夫疾行之所用者。宗气也。气脱于胸 中。而不及上接。故疾行则喘声如喝矣。此就脉沉者之不能上充而言。手足为阳气之充。气脱于四末而不 及外贯。故逆寒也。此就脉小者之不能旁鼓而言。脾气虚而疲于运化分布。故腹满。失分布之甚者。则水谷 不别而溏泄。失运化之甚者。则食不消化而清谷矣。此就脉迟者之不能健运而言。仲景之言脉症相对处。
其细密每如此。

十三条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 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见血门。此条凡三见。入血门者重亡血。入此者重失精。入妇人门者重半产漏下。其义则一也。

十四条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胶饴(一 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精血虚于里与下。则阳气馁于上与外。气不能胜劳。此病劳之因也。自第一条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三句。
言劳之由来。除却一条二条。被微风而言血痹之外。其三条言劳之脉。四条言失血以致劳之色。五六两条。
又兼言劳脉劳症。七八两条。推言所以骨弱而致劳之故。九条言失精之治例。十条。十一条。言劳之外症。十 二条。言劳之里症。十三条。又广言男女上虚下脱之脉。自此条至后文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共五条。杂言三 焦因虚成劳之症。并其治例。故俱直序之曰虚劳也。里急者。呼吸喘急于里之谓。盖上虚而逆气乘之。故使 吸气不得深入而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