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道理推论,其足三阳经的“入”呈矛盾现象;足三阴经的“出”呈矛盾现象。

(二)根结矛盾

《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大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子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络于膻中”。经日:“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明从足走腹”。若联系以上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走向来推理阴、阳、根、结的居点。其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是合乎循行规律的,因为足之三明从足走腹,故应根在足、而结在胸上。若是将足三阳经的根,结居点来结合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相对照定理,其足三阳的“根”当在头;“结”当在足。为何足三阳的“根”反在足、“结”反在头呢?此乃根结矛盾。

(三)根、溜、注、入矛盾

《灵枢・根结篇》云:“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阳谷,注于下陵,入于人迎。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聪。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据以上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走向,若结合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定足的道理分析,其手主阳经之根、溜、注、入的循行路线是合理的,它是随着手之三阳从手走头的路线而根、溜、注、入的。但是,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路线就不符合道理了――不但不能从头走足来根、溜、注、入,为何反而“从足走头”而根、溜、注、入呢?此乃根、溜、注、入矛盾。诸如以上有关“十二经脉”的出、入、根、结及根、溜、注、入等经脉循环迂的逆行矛盾,从古至今著书者众理纷纭,皆附和围绕着“经典的理义”注释而已,未有剖析说明“十二经脉”之内在所形成的“各种矛盾”而难圆其说。

二.修身练性方悟真谛

笔者初学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犹如乱丝难以理顺。观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的见解各持己见,未能获得“十二经脉”运行的奥秘,面对以上所提出的种种矛盾而百思不解。

由于《黄帝内经》中之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道家夫人合一的思想宗旨相同,其著《素问》、《灵枢》的黄帝、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关经络循环运行的道理,是古圣人在养生炼道中由自身显示出来的玄机奥秘。所以,虽然著出《素问》、《灵枢》于世,却是藏头去尾深隐保密,如未经真师口传心授,实难解释其“真谛”。

为了解开数千年没有解开的“十二经脉”运行的矛盾之谜,笔者于六十年代期间开始修身炼性静化身心,按子午卯酉四时静坐。修炼不久由于机缘巧合而达到“胎息”的境界,终于悟出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运行的“其谛”。

和玄门太极阴阳往返旋转的运动一样,“十二经脉”也是呈现左、右、阴、阳对立的“双向进退运动”。根据其阴阳对立的双向运动,使以前研究“十二经脉”的三个矛盾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关于“十二经脉”在脏、腑、表、里相配合的阴阳对立运动是“小循环运动”,笔者能清楚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后面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章上详述。而每一个侧面有三道“大循环运动”,但因隐隐约约、恍惚杳冥,且比“小循环运动”更深奥、更玄妙,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达,故只提示一下而已。

附手足三阴三阳的动态现象

贫道有一次在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觉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下丹田”,随即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凉爽明静。而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仅清晰的感觉到脐部(下丹田)处,有约3cm的透明圆球在微微的、缓慢地正、反、往、来的周旋着。约十分钟后,即明确感觉到四肢的内、外侧各有三条经脉路线一致的运动着。原来手足之内侧的三阴经与手足之外侧的三阳经以同速反向运动着,即内侧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外侧手三阳经则向肩部方向运行。同时,外侧足三阳经向足趾方向运行时,则内侧足三阴经向腹部方向运行。但是,身体另一侧的手,足之三阴经与三阳经的运行,分别与之相反:即左侧的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则右侧的手三阴经向腋窝方向运行,其余的三明三阳逆行经脉类推。

由于这种左、右侧相对立往返无休止的三阴三阳同速运动,使我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的运行是呈现双向正、负运行规律的。可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双向回旋运动不过肘,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的双向回旋运动不过膝。这种阴、阳、正、负运动便是我悟开十二经脉的关键所在。

我处于这种“服息”的状态历时较长,故清晰地觉察到:

l、左手之手三阴经的机能正运行出至手指的同时,而左手之手三阳经即正运行至头;左足之足三阳经即正运行至足,左足之足三阴经即正运行至腹。同时,其右侧之,足三阴经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