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
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
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此复以寸关尺之三部。而候病之外内新故也。曰脉盛脉小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夫以寸口之
浮沉。以候病之外内上下者。候表里阴阳之气也。盖天地四时之邪。始伤气分。留而不去。则入于经。然亦有始终留于
气分者。有即转入于经者。邪之中人。变幻不一。故当以脉征之。是以气分之邪。只见寸口之浮沉长短。如入于经。则
有滑涩紧急之形象矣。夫脉乃阴血。气分之阳邪入经。阴阳相搏。其脉则滑。是以脉盛滑者病在外。有余之病。故坚而
有力也。夫经脉外络形身。内连脏腑。病在内者。故小实而坚也。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实。而分别邪正之在外在内也。始
受之病。邪正相持。故滑浮而疾。久则血脉已伤。故小弱以涩也。诸急为寒。故主疝瘕在内。滑主阳热。故主风邪在阳。
此又以三部之急滑。以别邪病之在阳络阴络也。痹者闭也。风寒湿邪。皆能为痹。或在于皮肉筋骨之间。或内舍于五脏
六腑。故痹病于外内之间者。其脉皆主涩也。缓为脾脉。滑则热盛于中。紧则为寒。故主腹胀也。此外因之邪。入于腹
中。而有寒热之分也。)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所
谓阴阳者。气血外内上下也。言脏腑之脉。阴阳并交。雌雄相应。内外循环。此为顺也。如阴阳反逆。其病为难愈。脉
得四时之顺者。春脉微弦。夏脉微钩。此得四时生气之顺。而无他变也。反四时者。春胃而有毛。夏胃而有石也。间脏
者。相生而传也。不间脏者。相克而传也。如外淫之邪。始伤皮毛。则内合于肺。肺欲传肝。而肾间之。肾欲传心。而
肝间之。肝欲传脾。而心间之。心欲传肺。而脾间之。脾欲传肾。而肺间之。此节乃总结上文之义。)臂多青脉曰脱血。
(此论内因之病。自内而外。从尺而寸。由血而经。经而气也。臂多青脉者。臂内浮见之络脉多青。盖因血脱而不华于
色也。灵枢经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
参合而行之。可为上工。)尺脉缓涩。谓之解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
粗常热者。谓之热中。(此以尺部而候五脏之病也。缓为脾脉。涩主脏气不足。解 、懈惰也。此脾脏之为病也。尺属阴
而主血。脉宜沉静。盛者。肝脏之火盛而血不藏也。灵枢诊尺篇曰。尺肤涩者。风痹也。夫邪迫于经。其脉则滑。以风
之阳邪。闭于皮肤之间。而迫于经脉。故主多汗。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阴之液也。此以诊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
诊尺篇曰。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夫阳气生于阴中。尺肤寒。生阳之气少矣。阳气衰于下。故主虚泄。泄则亡阴。
故脉细也。此以诊尺而知肾藏之生阳。下焦之虚泄也。尺肤粗常热者。火热下行。故主热中。此诊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
夫阴阳气血。由阴而阳。从下而上。是以诊尺而知病之外内上下也。)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
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者死。(此论真脏脉见而死于胜克之时日也。夫五脏之气。地之五行所生。地之五行。天之
十干所化。是以生于五行。而死于十干也。按此节当在篇末。辟辟如弹石曰肾死之下。误脱在此者也。杨元如曰。此章
引灵枢诊尺篇之文。以证诊尺之义。而灵枢篇内。亦无此节文。宜改正为是。)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内微肿如卧蚕起之
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胆。(此以视疾而知其病也。按此节
引灵枢论疾诊尺之文。少加删改。以证诊尺之义。上节论诊尺。此节言论疾。所谓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
从外知内也。是以见颈脉动疾。目内微肿。足胫肿者。知水病之在里也。溺赤安卧。已食如饥者。知为黄胆胃疸也。面
肿者。知为风水也。此又不待持脉。而知其病也。杨元如曰。诊尺而知解 多汗之病在外。视疾而知水饮黄胆之病在内。
故曰论疾诊尺。谓论证视尺。皆可以知病。又曰。此章论诊尺。若以手少阴心脉言之。于二经之旨皆不合矣。)妇人手少
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此复言诊尺之微妙。非惟知病。而妇人之妊子。亦可以分别也。子、男子也。以妇人之两手尺部
候之。若左手之少阴肾脉动盛者。当妊子。以左男而右女也。)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
命曰逆四时也。(从、顺也。后章论五脏之气。外合于四时。故虽未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之脏形。而阴阳出入之大概。不
可逆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