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胜脏也。故皆为难治。)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实者谓邪气实。虚者
谓正气虚。启玄子曰。五实谓五脏之实。五虚谓五脏之虚。杨元如曰。实者谓卒发之病。虚者急虚也。)帝曰。愿闻五
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瞀音茂。心主脉。脉盛、心气实也。肺主皮毛。皮
热、肺气实也。脾主腹。腹胀、脾气实也。肾开窍于二阴。前后不通。肾气实也。瞀、目不明也。肝开窍于目。闷瞀、
肝气实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脉细、心气虚也。皮寒、肺气虚也。肝主春生之气。
气少、肝气虚也。泄利前后。肾气虚也。饮食不入。脾气虚也。盖邪之所腠。其正必虚。是以邪气盛者死。正气虚者亦
死也。)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五
脏之气。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浆粥入胃。泄注止。胃气复也。身汗、外实之邪。从表散也。得后利。里实之邪。从下出也。此言卒发之病。而有死有生也。按此篇论藏真之神。合于四时五行。次序环转。如回则不转。乃失其机。逆传于所
胜而死。至于外感风寒。内伤五志。亦各乘其所胜。学人当分作四段看。然又当与玉板论、方盛衰论、病能论、疏五过
论、诸篇合参。)



<目录>卷四

<篇名>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
血而受。不敢妄泄。(离合真邪论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此盖言先立针经
八十一篇。论九针之道。然众多博大。不可胜数。故愿闻要道。要道者。以神藏五。合形藏四。以应九候也。故曰着之
骨髓者。藏之深隧也。藏之肝肺者。知血气之诊也。歃血而受者。藏之于心也。不敢妄泄者。藏之于中也。盖必先定五
脏之神。而后知死生之分。察病之所在。以调其虚实。故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
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此篇首论九针九候之道。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
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
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
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
以成生者。血脉也。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气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
热争。两气相搏也。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于十二经脉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也。八者。风
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八正之虚风。八风之邪。舍于骨节腠理之间也。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此天地之至数。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中合人之九脏九窍。三部九候也。贵贱更互者。四时五行之气。以
王者为贵。而相者为贱也。冬阴夏阳者。下文之所谓沉细悬绝。为阴主冬、躁盛喘数。为阳主夏也。帝言九针之道。以
通其意于针经。今愿闻简要之道。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道。不必存矣。是以针解篇之人皮
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
五络应野。与灵枢九针论之多有不同。盖灵枢论十二原。本经以三部九候为原也。)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
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六节藏象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岐伯曰。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始于一。终于九者。天之数也。曰天地之至数者。言天包乎地。地气通于天也。故曰
令合天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一者。奇也。阳也。故应天。二者。偶也。
阴也。故应地。三者。参也。故应人。因三才而三之则为九。以应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应天之二十八宿也。朱
永年曰。天以应皮。地以应肉。人以应血脉。一部之中。有皮。有肉。有血脉。有合于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
九野。是为九九八十一也。)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人有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