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虚络满者。尺脉满。脉口寒涩也。(尺脉热满。故主络满。脉口寒涩。故主经虚。)此春夏死。秋冬生也。(春夏之气。
生长于外。气惟外弛。而根本虚脱。故死。秋冬之气。收藏于内。故生。盖外因之病。宜神机外运。内因之病。宜根本
实坚。)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络为阳。经为阴。刺者泻其盛满之
气。灸者启其陷下之阳。盖不足者病。而太过者亦为病也。)帝曰。何谓重虚。(此论脉气皆虚也。上节论经络之实。
即可类推于虚。此篇论气分之虚。亦可类推于实。)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血者。神气也。荣气宗气。
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故曰脉气。盖以气口之脉。可以候血。而可以候气也。上虚者。寸口之脉气虚也。尺虚者。
脉气虚于下也。上下皆虚。故曰重虚。朱永年曰。气逆于上而足寒者。上实下虚也。此上下皆虚。故谓重虚。)帝曰。何
以治之。(谓何以补其虚也。)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 音匡。气者。谓阳明所生之荣卫
宗气也。经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荣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
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以司呼吸。是阳气者。阳明之所生也。言无常者。宗气虚而语言无接续也。针经曰。
尽泻三阳之气。令病患 然。 、虚怯也。谓阳明之气虚于上。则言语无常。阳明之气虚于下。则令人行步 然。盖气
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阴阳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
之。按帝问何以治之。而伯答以所病之因。盖知阳气生始之原。则知所以治矣。此论后天之主气也。针经曰。用针之
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荣卫。各经其道。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手足。宗气
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徐公遐曰。此注当与九候论之地以候胸中之气注合参。)脉虚者。不象阴也。(气为阳。血
脉为阴。阳明之生气为阳。少阴之精气为阴。盖言以寸尺之脉。以候阳明之生气。而不效象其阴之虚也。朱圣公问曰。
上节以尺肤而候络脉之阴。此以寸尺之脉而候气分之阳。岂以皮肤候血脉。而反以脉候气耶。曰。经言善调尺者。不待
于寸。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盖阴阳虚实之气。由脏腑而达于经脉。由经脉而出于肤表。以
尺肤之缓急滑涩而候脏腑血气之虚实者。是犹以色诊也。上节以络脉在皮之部。故以尺肤审之。此候脉气之虚实。故以
寸尺之脉诊也。论疾诊尺篇曰。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是尺肤尺诊。皆可以候气候血也。诊候之道。通变无穷。
不可执一而论。惟会心者明之。张兆璜曰。此节论荣卫宗气之生于阳明。言气虚之脉。不象阴虚之少精血。)如此者。滑
则生。涩则死也。(夫气生于阳明。而发原在肾。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阴阳相搏。其脉则滑。搏则化水谷之精微而
气生矣。故主生。涩主少气。生原已绝。故死。)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
死。(此承上文之意而复问也。盖脉气生于胃腑。而发原在于少阴。是以上节论生气之原。此以下复论发原之始。夫肾脏
主水。在气为寒。寒气暴上者。水寒之气暴上。而满于脉也。实而滑者。得阳明之气相和。故生。逆者。少阴之生气已
绝。故死。盖寒气上乘。则真气反下逆矣。平脉篇曰。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谓少阴之气不生。而手足
逆冷也。王子方曰。水寒之气暴上。曰脉满而实。少阴之气暴上。而曰脉实满。阴寒之气。皆实满于脉。而各有意存焉。
朱圣公曰。水寒之气暴上。则少阴之真气不升。故先论其寒气。而后论其真气。后又复论其水气也。)帝曰。脉实满。
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肾主生气之原。膀胱为太阳之府。脉实满者。少阴之寒气充于外也。
手足寒者。少阴之生气虚于内也。头热者。太阳之气。发越于上也。肾与膀胱。阴阳并交。咸主生气。若盛于外。则反
虚于内矣。春时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交相资生。故主生。冬时阴气尽出于外。
夏时阳气尽虚于内。故主死。言阴阳之根气。不可虚脱者也。徐公遐曰。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王芳侯曰。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化生荣卫。行于脉中。若真阴之气。直溢于脉。则反虚其根矣。)脉浮而涩。涩而
身有热者死。(脉浮而涩。阴越于外而虚于内也。涩而身热。阳脱于内而弛于外也。此复言阴阳之根气脱者。皆为死证。
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上节论无形之水气溢于脉中。故脉满而实。下节论有形之水邪溢于脉外。故形尽满。